聽完總工程師的回答,阿裏森興奮起來,拍拍對方的肩膀說:“好極了!車間溫度是75華氏度加上應有的72華氏度,一共是147華氏度右。如果把你的手放進147華氏度的熱水裏,手是不是會被燙傷呢?”
總工程師雖然不情願,但也不得不點頭稱是。
阿裏森接著說:“那麼,以後你就不要用手去摸電動機了,請您放心,這種情況是完全正常的。”
談判結束了,阿裏森順利地說服了對方。消除了對方對其產品的偏見,而且又談成了一筆生意。
其實,阿裏森開始所問的問題,都是被說服者一定讚成的,都是談判對手所讚同的,在他一係列機智而巧妙的發問中,獲得談判對手無數“是”的反應。在說服對方的過程中,一開始說“是”字,使整個談話過程都趨向於肯定的一麵,這是說服雙方必需的心理,也便於情緒輕鬆,使整個說服過程保持和諧的氣氛,相反,說“不”字則容易造成情緒對立,致使談判者全身組織緊張,聚集在一起,就會形成一種拒絕的狀態。因此,在說服一個人的時候,盡量在一開始就不讓他反對,這一點對最終的說服成功是非常有利的。
隱藏勸說的動機
在很多時候,客觀情況和經驗提醒你,直接說服對方是很困難的,幾乎沒有成功的把握。這時,先把自己的動機隱藏起來,通過語言和心理攻勢,巧妙地將對方拉入自己的陣營,將自己的希望和願望變成對方的,說服自然水到渠成。
有一個拉廣告讚助的高先生,他的業績特別出眾。有人請教他的經驗,他說:“我一定要和對方見個麵才使得出辦法來,在電話裏行不通。隻要見個麵,我就可以找出對方非接受不可的理由。”確實,很多不輕易出讚助的企業家一碰到他,都會被他說服。
高先生的辦法並不複雜:他總是想盡辦法與說服對方見上一麵。見麵後也不提正事,而像沒事的人一樣與對方拉起家常,盡量使話題愈談愈投機,最後,在適當的時候說:“你這樣一提,使我想起了……問題,你認為如何?”其實這個問題,在他們剛開始談話的時候,高先生就放在了心上。等對方中計發表意見之後,他就接著說:“太好了!你的意見非常特別,就請你按照這個意見向貴公司宣傳宣傳吧!”這樣一來,一般情況下,對方都會答應的,因為要宣傳的東西剛剛自己都已經說了一遍。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時候並沒有什麼要求,隻是想表達自己的意見,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用這種方法。例如:“對!你這樣說,倒使我想起……”或是“正如你所說的……”等,先用對方的話,再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意見,這樣就把你的想法變成他們的了,對方一旦以為自己是主角,當然會很快接受。
尤其在你想說服對方的時候,這種技巧更見重要,因為如果直截了當地提出,對方會有壓迫感,但若使用對方用過的表現法,就完全不同了。談話時,即使主導權在於自己,也要不時地推崇對方一下,這樣對方會更聽你的話。
這也就是說要說服一個人,你必須先把你要講的說出來,然後再考慮結果如何。用你語言的智慧引誘他人進入自己的圈套,於無形之中將他人的內心防線攻破。也就等於在兩個人的角逐中取得先機,這樣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挫了對方的銳氣。
混淆目標式地說服他人,就是誘使對方自我說服,該方法的特點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1945年,富蘭克林·羅斯福第四次連任美國總統。《先驅論壇報》的一位記者去采訪他,請他談談連任的感想。羅斯福沒有立即回答,而是請這位記者吃三明治。記者覺得這是殊榮,便十分高興地吃下了第一塊三明治。接著總統又請他吃第二塊。他覺得盛情難卻,又吃下去。不料總統又請他吃第三塊。雖然已吃得很飽,但記者還是勉強吃下去。哪知羅斯福總統又說:“請再吃一塊吧!”記者一聽,哭笑不得,他實在吃不下去了。羅斯福看出他的心思,微笑著說:“現在你不需要再問我對於第四次連任的感想了吧!”羅斯福用這種方法,使記者啞口無言,從而達到說服的目的。
善於用事實說話
最容易引人注意,加深對方的印象,並使人不會忘記的,莫過於將實物展現在人的麵前。無論我們是在提議或是在勸告,讓事實說話總是能打動他人的最簡單的辦法。
米切爾本是每周領10美元薪水的辦事員,他後來當上了美國最大的一家銀行的董事長。
當他還是一家證券公司的主任時,常常有證券銷售人員跑到他的辦公室,抱怨沒有人買證券。每當發生這種事時,他從來不爭辯,隻是說:“把你的帽子戴上,我們一起出去吃點什麼。”
於是,他就借機會領著抱怨的人登上一座高聳的建築,站在窗口往下看。
米切爾說:“仔細地看下去,那裏有600萬居民,他們的總收入有幾十個億。他們正等著有人到那裏去告訴他們如何才能最好的利用他們的積蓄,好好看看吧。”
用這種方法,銷售人員幾乎無一例外地重新打起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