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說話要說服力(4)(1 / 3)

20世紀50年代中期,傑出的心理學家所羅門·亞希把一群人邀請到同一個房間。除了一人外,其餘的所有人都是亞希安排好的托兒。他們麵前畫有四條線段,要求指出長度相同的兩條。很明顯的,第一條線段和最後一條線段的長度是一致的。但是,所有的托兒都得到指令說第一條線段的長度和第三條線段的一樣。

現在,請把你自己想象成這名被測驗的對象。人人都選擇了你認為是錯誤的那個答案。你的感覺是第一條線段和第四條的長度一致,但是你周圍的人都相信第一條線段和第三條的長度一致。

你抵製得了從眾的群體壓力嗎?很少有人能抵製得了。亞希發現,麵臨這種兩難境地的人有百分之七十五都會違背自己的感覺而選擇隨大流。

商家在銷售商品時,為了說服顧客購買,也會有意識地利用人的這種從眾心理。

假如你留意電視募捐的節目,你可能很奇怪為什麼要花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來閱讀已捐款者的名單和捐款數額,一方麵是公開信息,另一方麵也是在告訴你:其他人都捐了——你為什麼沒有捐?

街頭乞丐常常在他們的乞討盒裏放幾張數額較大的紙幣,以暗示其他施舍者,大鈔才是“標準”的。與此類似的是,一些教堂引領人虛報其募捐款額,以引導教徒出多少獻金才合適。

人們為什麼容易隨大流呢?專業人士分析,隨大流可以幫助我們克服不安全感。假如我們知道了其他人也作出了同樣的決定,那麼這個決定的風險似乎就小得多了。

有一位太太對一款新推出的熱水器非常感興趣,她一方麵被全新的設計所吸引,另一方麵,也質疑新技術的實用程度。銷售員反複跟她保證了很多次,她都下不了決心。最後,一位有經驗的銷售員二話沒說,從抽屜取出一份顧客聯係冊直接塞給她看。那份花名冊上大概有數百人吧,那位太太看到已經有這麼多人買了,於是打消了疑慮,當場決定買一台。

這位太太的思維過程對於任何一個參加過商務會議的人都不陌生。到底是堅持自己的觀點,還是人雲亦雲與組內的其他人保持一致呢?思考了半天,絕大多數人還是決定保守地隨大流。

人們常常會與他們認為是流行的觀念同波合流。我們在電視節目中做嘉賓時會跟著哈哈大笑和拍手,即使我們知道最初的掌聲是電子模擬而成的。

政府和商家也經常通過民意調查來告訴我們其他人在想些什麼,因此而影響我們如何做出反應。這就是利用了從眾的力量。

采用“迂回出擊”的策略

我們在說服別人的過程中,若既不能速戰速決迅速找到最佳突破點,又無法正麵與其交鋒打消耗戰,那麼不妨繞繞彎,曲線救國,曲徑通幽。

清朝著名才子紀曉嵐很善於駕馭言語,一次,乾隆皇帝想開個玩笑考驗紀曉嵐的辯才,便問紀曉嵐:

“紀卿,‘忠孝’二字作何解釋?”

紀曉嵐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為孝。”

乾隆立刻說:“那好,朕要你現在就去死。”

紀曉嵐:“臣領旨。”

乾隆:“你打算怎麼個死法?”

紀曉嵐:“跳河。”

乾隆:“好吧。”

乾隆當然知道紀曉嵐不可能去死,於是靜觀其變。不一會兒,紀曉嵐回到乾隆跟前,乾隆笑道:“紀卿何以未死?”

“我碰到屈原了,他不讓我死。”紀曉嵐回答。

“此話怎講?”乾隆疑問道。

“我去到河邊,正要往下跳時,屈原從水裏向我走來,他說:

‘曉嵐,你此舉大錯矣想當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如此聖明,你為什麼要死呢?你應該回去先問問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說他跟當年的楚王一樣是個昏君,你再死也不遲啊。’”

乾隆聽後,放聲大笑,連連稱讚道:

“好一個如簧之舌,真不愧為當今的雄辯之才。”

紀曉嵐巧用“迂回出擊”的技巧,在毫不損害乾隆麵子的情況下,點出他的無理之處,一舉令他折服。很顯然,乾隆是根據紀曉嵐提出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為忠”之論叫他去死,此令順理成章。紀曉嵐臨陣進退皆無道理,隻有迂回出擊,方能主動創造契機,指出如果皇上承認自己是昏君,他就去死。而乾隆當然不可能承認自己是昏君,故紀曉嵐很自然地也就把自己從“死”中解脫出來,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充分的不死理由。

公元前265年,趙國的趙太後剛執政不久,秦國便發兵前來進攻。趙國求救於齊國。齊國提出必須以趙太後的小兒子長安君作為人質,才肯發兵相救。但是趙太後舍不得小兒子,堅決不允。趙國危急,群臣紛紛進諫。趙太後依舊堅決地說:“從今日起,有誰再提用長安君當人質,我就往他臉上吐唾沫。”大臣們便不敢再多說什麼。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