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公關場合怎樣說話(1)(1 / 3)

說話水平,作為一個人語言的說服力、吸引力、感染力,它在交際中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美國企業家戴爾·卡耐基說過:“一個人的成功,85%取決於社交,15%取決於才能”。看來人際關係更多是依賴於說話的水平。

公關說話的“黃金法則”

據說在西方商人中,幾千年來流傳著一條“黃金法則”。這條法則威力無比,遵循它就可以登上成功的頂峰,違背它卻會陷入失敗的低穀,因此被稱為“人類行為的偉大法則”。法則的內容就是孔老夫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位美國學者還為之加了注腳:“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這個“人類行為的偉大法則”,其實就是人際交往的“黃金法則”,此外,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還應遵循以下原則。

1.互相尊重

人與人之間應當保持平等的關係,無論對別人說話還是聽別人說話,都要注意尊重別人。尊重別人也等於尊重自己,隻有尊重別人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

2.言而有信

內心真誠,言而有信,是做人的根本。從“信”這個漢字的造法來看,也就是用的“人言可信”。與人交往,守時也是守信的一種表現。

《莊子·盜蹠》中講了這樣一個小故事:“尾生與女五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尾生雖然有點迂,但他堅守信用的精神還是值得稱道的。後來,李白《長幹行二首之一》也用了“尾生抱柱”這個典故,雲:“長存抱柱信,豈上望夫台。”

3.同氣相求

與人相處,尤其是與不相識、剛相識的人相處,要努力尋找雙方的共同點、相似點,找到能溝通話語的橋梁。有格言認為:“愛讀同樣書籍的人,結交最快,友誼也最鞏固。”結交最快、友誼也最鞏固的原因,正是因為他們有較多的相似點。

4.取長補短

取長補短,即互補。互補,是協同的前提,事物之間隻有通過互補、協同,才能求得係統整體的同一,才能有結構的穩定性、進程的有序性和功能的最優化。人與人相處,可以互相取長補短。雙方的需要以及期望正好成為互補關係時,就會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從而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

蕭伯納說得好:“你我是朋友,各拿一個蘋果彼此交換,交換後仍然各有一個蘋果;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朋友間相互交流思想,那麼我們每個人就有兩種思想了。”

5.坦誠相待

人與人相處,最難能可貴的就是自我袒露精神。心理學家通過試驗發現,人們更喜歡自我暴露思想性格的人;而對那種老講自己如何如何了不起的人、躲躲閃閃偽裝自己的人、過於內向且性格太封閉的人,則不太喜歡。在人際交往中,個人應當有自己的隱私權,但另一方麵又需要必要的自我袒露。這是人際溝通的需要,也是對他人表示信任的一種信號。

6.相互寬容

寬容,是個人或某個群體對自己力量充滿自信心的一種體現,是人與人交往中能化解矛盾、隔膜、怨恨,甚至仇視的溶解劑。

日本的著名企業家、鬆下電器企業的創始人鬆下幸之助說過:“在社會上,溝通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無疑是一顆體諒的心。即使是件微不足道的事,隻要彼此有一顆相互體諒的心,就是荒漠裏的甘泉。”

社交場合說話要注意方法

我們與人交往時,說話的內容固然重要,但別人對你的評價如何,你給別人的印象是好是壞,很大程度上是由你的語言表達方式決定的。

因此,應該承認,在社會交往中注意自己的說話方法,是開口說話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有的時候,談話的重點會在我們輕鬆自在的說話中明顯地表達出來;有的時候,我們以平和的心態與人說話,也會留給對方深刻的印象;有的時候,我們怒氣衝衝地與人講話,也能獲得別人的好感;甚至有時候我們與人說話時心不在焉,卻依然能夠表達自己要講的意思。

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因為在不同心態下用不同的說話方法,可以決定我們能否把該強調的重點充分地表達出來。

當然,一個人在與人說話的時候,始終保持一份好的心情,肯定能加深別人對他的好感;反之,說話時裝模作樣、自命不凡、優越感太強的人,便不會得到別人的認同,朋友也會離他越來越遠。

說話應該做到條理分明,因為有關你的工作能力、教育程度、知識水平、興趣愛好、審美追求等許多方麵的情況,皆是通過你的言談表現出來的。一個說話東拉西扯而沒有層次的人,很難讓人明白他究意想要說什麼。

所以,一個人說話不能掌握正確的方法,不能強調重點,言語沒有分寸,他的社交活動肯定勞而無獲,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任教於美國明尼蘇達教育學院的羅伯·格林教授,曾請求參加一次研討會的75位來賓分別寫下自己焦慮不安的原因。

結果,令人焦慮不安的主要原因有:

“當我還沒有講完話的時候,其他的人已開始發表自己的意見,使得我的話頭被打斷。”

“不聽別人講話,自己一味地說。”

“在討論會上,別人隻想發表意見,而忽視自己的言論。”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