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公關場合怎樣說話(2)(2 / 3)

盛宣懷略停了一下又說:“那時有血氣的人,誰不想洗雪國恥,宣懷也就是在那時候,自不量力,看過一兩部兵書。”

盛宣懷真是三句話不離醇親王的“本行”。

醇親王是盛宣懷的上級,他的接見關係到盛宣懷的前途與命運,因此盛宣懷花了不少的工夫來打探醇親王的情況,對他的喜好、性格了解得一清二楚,為自己增添了不少信心。拜謁之時,盛宣懷句句話說在醇親王的心坎兒上,使他覺得這個人很合自己的胃口,於是很快對他委以重任,盛宣懷的未雨綢繆幫了自己的忙。

在與陌生人接觸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通過讚美對方或誠懇謙遜地介紹自己,以真誠感動對方,盡可能地拉近彼此情感和心靈的距離,對方自然會樂於為你效力,或幫你促成某事。

知己知彼的舌鋒之戰

有人誇張地把社交場形容為“戰場”,意即舌鋒之戰。要想成功地取得戰鬥的勝利,就必須知己知彼。

1.了解情況

即了解對方的一些經曆和生活狀況。在應酬當中,人的思維方式各不相同,他有他的生活願望,你有你的生活觀點,交談能否融洽則在於你話題的選擇。假如你不了解他的生活困難,而在那裏大吹特吹打高爾夫球或是環球旅遊的樂趣,他肯定提不起興趣和你談下去,但倘若你告訴他一條快速致富的門路,不用你說下去,他也會提問的,因為這正是他所關心的。

2.積累經驗

在談話中,經驗是很重要的。對於應酬的話題和場麵,應該具有一定的經驗,否則就會處於一種不利的局麵;對於所涉及的話題應有專門的知識,當你和對方談到某一件事時,你必須對此確有所認識,否則說起來便缺乏吸引力,不能讓對方感到興趣,也無法與他人說到一起。人際交往中,有許多事情即使做法不同,但道理永無改變,這種永恒不變的道理,自己要常存於心;要培養自己的忍耐力,切忌凡事小氣。

經驗證明,“小氣”常使一個人吃虧;要常常保持中立,保持客觀,按照經驗,一個態度中立的人,常常可以爭取較多的朋友。甚至你的“死黨”,你也不必口口聲聲去對他表明,隻要事實上是“死黨”就行。對事物要有衡量其種種價值的尺度,不要過分地堅持某一個看法;如果有必要對事情保守秘密,而一個人不能保守秘密,會在任何事件上都出現很多過失,就不要說得太多,想辦法讓別人多說。如要對人親切、關心,應竭力去了解別人的背景和動機。如果在交談當中,不顧對方的心理變化,而一味地將想法統統搬出來,那麼,你是得不到他的認同的。一廂情願的談話往往會讓對方厭惡。不該說話的時候說了,是犯了急躁的毛病;該說話的時候卻沒有說,就失掉了說話的時機;不看對方的態度便貿然開口,則是閉著眼睛瞎說。

在交談過程中,雙方的心理活動是呈漸變狀態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和人交談中應兼顧對方的心理活動,使談話內容和聽者的心境變化相適應並同步進行,這樣才能讓交談意圖達到明朗化,引起共鳴。

3.區別對待

應清楚對方的身份和性格特征。性格外向的人易於“喜形於色”,和他可以侃侃而談;性格內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對他則應注意委言婉語循循善誘。不設身處地替別人想想,隻一味地誇誇其談,其結果必然是失掉了一批又一批的交談對象。因此,在交談中區別對待交際對手,是人際交往取勝的關鍵。

投其所好的妙處

某文藝編輯曾講過一段故事。他邀一位名作家寫稿,該作家非常難合作,各報社的編輯對他大傷腦筋。因此,這個編輯在見麵前也相當緊張。

一開始果不出所料,怎樣都談不攏。作家一味說:“是嗎……”“也許是吧。”“這我還真不清楚。”鬧得這位編輯很是頭痛,隻好打定主意,改天再來,於是閑說起來。

他把幾天前在一本雜誌上看到的有關該作家作品近況的報道搬出來,說:“您的大作最近要翻譯成英文,在美國出版了?”作家見對方如此關心自己,就很感興趣地聽下去。編輯又說:“您的寫作風格能否用英文表現出來?”作家說:“就是這點令我擔心……”他們就在這種融洽的氣氛中繼續談了下去。本來已不抱希望的編輯,此時又恢複了自信,獲得了作家答應寫稿的允諾。

沒有人會喜歡一個談話時隻講他自己,而不關心對方的人。人們隻願意和那些與自己有共同話題的人交往。

耶魯大學文學教授威廉萊亞·惠勒普斯,在《人性》這篇論文中這樣敘述:我在6歲那年,有一個星期六去斯托拉多姨媽家度周末。記得傍晚時分,來了一個中年男子。他先和姨媽嘻嘻哈哈談了好一會兒,然後便走近我麵前和我說話。當時我正迷上小船,整天抱著小船愛不釋手地玩。以為他隻是隨便和我聊幾句,沒想到他對我說的全是有關小船的事。等他走了以後,我還念念不忘,對姨媽說:“那位先生真了不起,他懂得許多關於小船的事,很少有人會那麼喜歡小船。”

姨媽笑著告訴我,那位客人是紐約的一位律師,他對小船根本沒有研究。我不解地問:“為什麼他說的話都和小船有關呢?”“那是因為他是一位有禮貌的紳士,他想和你做朋友。知道你喜歡小船,所以專門挑你喜歡的話題和你說。”姨媽笑著告訴我其中的道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