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先進民族的文化殖民,非洲文化哪裏去了?幾內亞人隻會講法語,而貝寧桑海古國消失了,“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利在何處?
麵對古老民族的文化破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哪裏去了?日耳曼鐵騎一夜之間將悠悠百年文化一掃而光,隻留得“白雲千載空悠悠”,利在何處?
麵對同等民族間的文化移植,傳統文化哪裏去了?佛教傳入後竟自喻為月亮。而將儒道兩家比做眾星陪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我再問,利在何處呢?(掌聲)讓我環顧曆史,阿以為何戰爭?說明民族性超越了種族淵源。英美為何摩擦?說明民族性超越了地域國界。現在許多學者強調,當今世界的衝突不再是政治經濟,不再是意識形態,而是文化。任何一個具有清醒意識的民族,都認識到文化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我請問一個失去了文化依托的民族,它還是民族嗎?最後,讓我審視中國,我請問,改革開放的目的是什麼?當然是為中華民族強大起來,而外國希望看見中國強大起來嗎?不會。美國一位學者明目張膽地說:一個日本已夠讓人心煩,絕不能讓中國再發展起來。我再請問,改革開放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是依托於民族文化的底蘊,那麼外國文化以強勁的跨國資本為後盾,對民族文化進行強勢入侵,妄圖以一種文化、一種觀念、一種製度來統一世界。如果中國的商店一定要命名為燕莎、賽特,如果中國的影院一定要把太平門改成非常口的話,這還是我們的國家嗎?這還是生我養我的故鄉嗎?“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隻要我們立足於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一定能走出中華民族的富強之路。謝謝!(掌聲)
常見的巧辯七法
在生活和工作中有七種常用的巧辯方法是我們應該掌握的:
1.誘其說“是”
日本明治時期的軍事家大村益次郎是一位很善辯的人,甚至因此而養成了一種習慣。
有一次,鄰人跟他寒暄:“您好,今天天氣很熱,是不是?”他不說“是”,而是答道:“夏天本來就是熱的。”假若他順著問題答道“是的,的確很熱”,他就失去了自我防衛的態勢,這已成為他慣常的思維模式。
在辯論中誘使對方說“是”,即指在論辯的開頭切勿涉及有爭議的觀點,而應順應對方的思路,強調彼此有共同語言的一麵,從對方的角度提出問題,誘使對方承認你的立場,讓對方連連說“是”,與此同時,一定要避免讓對方說“不”,慢慢就能將對方引入“陷阱”。
2.預設埋伏
商人威爾斯向皮箱行訂購3000隻皮箱,取貨時卻說,皮箱內層有木材,不能算是皮箱,並向法院起訴,要求賠償15%的損失。在威爾斯強詞奪理、法官偏袒威爾斯的情況下,律師羅文錦出庭為被告辯護。
羅文錦取出一隻金懷表問法官:“法官先生,這是什麼表?”
法官說:“這是倫敦名牌金表。可是,這與本案沒有關係。”
羅文錦堅持說與本案有關,並繼續問:
“這是金表,事實上沒有人懷疑。但是,請問內部機件都是黃金製的嗎?”
法官知道中了“埋伏”,隻好啞口無言。
預設埋伏,既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又簡潔明了,使對方無話可說,無辭可辯。
3.借題發揮
借題發揮指的是在論辯中受到攻擊時,可以不直接從正麵答辯,而借助論敵提供的話題進行還擊,從而改變論辯的局勢。
1959年尼克鬆訪蘇,此前,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關於被奴役國家的決議,對前蘇聯和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攻擊。在尼克鬆與赫魯曉夫會晤時,赫魯曉夫對尼克鬆說:“這個決議臭極了,臭得像剛拉下的馬糞,沒有比馬糞更臭的東西了!”赫魯曉夫出言粗俗,欲使尼克鬆難堪。誰知尼克鬆回敬道:“我想主席先生大概搞錯了,比馬糞還要臭的東西是有的,那就是豬糞。”
4.釜底抽薪
古人說:“揚湯止沸,沸乃不止;誠知其本,則去火而已。”鍋裏的水沸騰,是靠火的力量,而柴草則是產生火的原料。釜即鍋,薪即柴草。止沸的辦法有兩種:一是揚湯止沸,二是釜底抽薪。論辯時,論辯雙方所持的論題,都是由一定的論據支持的,如果將論題的根據——論據抽掉,那麼,論題這座大廈就會像釜底抽薪,其論點必然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