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欲獲成功,巧用手段(1 / 3)

)第一節 討人喜歡也要有技巧

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碰撞,往往是現實主義大獲全勝。如果要充分實現現實主義,就要認清現實,根據現實的需要,巧用一些手段,當然這並不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手段”,而是在過程和結果都正當的情況下,實現自己利益的方法。

一位推銷員去拜訪一家公司的董事長,卻吃了閉門羹。但他打聽到一個細節,董事長的獨生子喜歡集郵,正好過幾天就是他的生日,董事長想找點好郵票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兒子。

推銷員立刻想到自己與全國各地都有信件往來,於是就收集了一大堆郵票,再次去拜訪董事長。

他說:“我今天不是來推銷的,聽說你兒子喜歡集郵,所以送點郵票來。”董事長非常高興,局麵就這樣打開了。後來,推銷員在這家公司做了不少業務。

中國曆史上的名臣魏征,不但直言敢諫,而且也善於巧諫。

魏征是中國難得一見的諫臣,他對唐太宗一向直言不諱,曾先後進諫多達二百餘次,直陳唐太宗的過錯。然而,即使像魏征這等忠臣,也不見得老是說些讓唐太宗生氣、下不了台的話,偶爾他也懂得用委婉的措辭。

有一回,魏征進宮謁見唐太宗,說:“老臣一向為國鞠躬盡瘁,往後當然也會堅守崗位,不負陛下所托。但是請陛下不要把老臣視為忠臣,就當作是良臣吧!”

於是,唐太宗便問道:“忠臣與良臣,有何不同呢?”

魏征說:“自然有所不同。所謂良臣,非但其本身可受世人稱讚,而且也可以為君主帶來明君的隆譽。但是,忠臣就不一樣。忠臣非但自己會遭誅殺的橫禍,而且君主也會背上暴虐無道的罪名,國家也會滅亡,最後也許會留下‘曾經有位忠臣’的名聲流傳後代。由此可見,良臣與忠臣有天壤之別呢!”

唐太宗聽了大受感動,說:“我知道了。希望你能信守剛才的話,我也會小心謹慎,以免有所失誤。”並且,還賜給魏征一份豐厚的獎賞。

“使臣為良臣,勿使臣為忠臣”這句話實在很耐人尋味。魏征是在告訴唐太宗,自己得的美名都是多虧有他這樣的明君,如此一來哪天魏征又因為直言而讓唐太宗下不了台時,便可以“良臣”提醒唐太宗。魏征這樣的恭維,實在運用得太絕妙了。

一個喜歡養鳥的人,你偏要送他一隻貓,不僅得不到應有的效果,反而會使人暴跳如雷。逢迎別人也要講究針對性,千萬不能把馬屁拍到馬腿上。一廂情願的逢迎很難取得良好效果,甚至可能起反作用。

經驗談

隻有做到“正中下懷”,才能達到預期效果。所以說,贏得別人的喜歡也要有針對性,掌握技巧,撓到癢處,才會讓別人更高興。

)第二節 不要輕易得罪壞人

從古至今,沒有一個武將能像關羽一樣,被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甚至草寇強盜共同頂禮膜拜。有人用“忠、信、勇、義”四個字來概括關羽。今天,關公廟不僅遍及華夏大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家也處處可尋。然而,這樣的偉丈夫最終卻敗走麥城。釀成這一悲劇的不是敵軍強大,而是自己陣營裏出了叛徒——糜芳、傅士仁。

糜芳是糜竺之弟。劉備在徐州敗於呂布之時,糜家兄弟助軍資幫他渡過難關,並嫁妹於他,因此糜竺得封安漢將軍,地位在軍師諸葛亮之上。糜芳也被任為南郡太守,護衛荊州。

糜芳本事不大,但倚著國舅的身份,先言趙雲長阪坡投敵,後又與關羽時有摩擦,關羽看在兄長劉備的麵子上毫不介意。劉備入川時命糜芳與關羽共守荊州。然而在東吳攻打關羽時,糜芳卻投降東吳,使關羽失荊州,並為東吳所殺。

此前,關公在攻打襄陽風頭正緊之時,隨軍司馬王甫曾提醒他說:“糜芳、傅士仁兩人恐不用心竭力。”關公大大咧咧地說:“汝勿多疑,隻與坐烽火台去。”

關公溫酒斬華雄,誅顏良殺文醜,過五關斬六將,臨江亭單刀赴會,捉龐德擒於禁水淹七軍,何等英雄豪邁,不料卻栽在了隻會搬弄是非的小人手裏。

唐朝時候,有一位惡人叫丁謂,跟郭子儀是同時代的,這個人當時在朝廷裏並不得誌,地位並不高,是一個小官,人很有才氣,但是有才沒有德。郭子儀那時卻出將入相,何等威風!有一次丁謂來拜訪他,郭子儀把他的家人完全撤到後麵去,自己整整齊齊穿了朝服來見丁謂。等丁謂離開之後,家裏人就問郭子儀:“你接見人從來沒有這樣如臨大敵一般,為什麼對待這個人要這樣恭敬?”

郭子儀就跟家人說:“這個人心術不正,又很聰明、很會巴結人,不能得罪,萬一將來他做了大官、得了誌,我們得罪他,他懷恨在心,會報複我們的。”

郭子儀的話果然應驗了。後來,丁謂做了高官,朝廷忠良凡是觸犯過他的,他都想方設法報複人家。郭子儀不曾得罪他,所以才得以保全!可以說,郭子儀的一生能夠平平安安地度過,與他“敬小人”的處世哲學是有很大關係的。

小人之所以“小”,是因其有小心胸、小聰明,善耍陰招。猛虎之爪或可躲過,黃蜂之刺防不勝防。俗話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小人不講道義、不遵章法,唯利是圖,是我們人生路上萬萬不可得罪的。

經驗談

得罪了君子,他會寬容地一笑了之,頂多罵幾句、打兩下泄憤;開罪了小人,他就會各種陰招暗箭不定時飛出,讓人防不勝防。

)第三節 巧妙運用外部環境

“二戰”期間,可口可樂公司因戰爭而陷入困境。但善於經營的伍道夫卻從一位正在菲律賓服役的同學那裏得到啟發,最終不僅使可口可樂走出困境,而且還使其成為“國宴”級的飲料,發了一筆戰爭橫財不說,還取得了美國政府的支持,可以說是既討政府歡心,又得民眾信任。

他的那位同學告訴他,在南洋那麼熱的地方,如果能喝到可口可樂,那真是舒服極了。伍道夫一聽,心想,如果前方都能喝到可口可樂,那不是可口可樂很好的出路嗎?而且當地老百姓知道了可口可樂,不是間接做了廣告嗎?興奮的伍道夫直接找到美國國防部,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不料五角大樓的官員根本就不把這當回事,甚至懷疑伍道夫是“癡人說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