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我入地獄,舍己助人(4)(1 / 3)

“所以,我也不會有絲毫損失的,歡迎你隨時來找我。”

是的,有多少黑暗是我們自己造成的?一盞燈點燃另一盞燈,卻無損自身的光芒。

讓內心的陽光照亮別人,自己隻會變得更明澈;把你的知識與別人分享,自己隻會變得更通達。當我們樂意和他人分享我們所擁有的財富時,很多時候不但不會有損失,反而會產生更大的喜樂和滿足。即使有一些小小的損失也無所謂,因為你的收獲要比付出大得多。我們所說的,“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就是這個道理。

戰國時,齊國的孟嚐君是一個以養士出名的相國。由於他待士十分真誠,感動了一個具真才實學而十分落魄的士人,名叫馮諼。馮諼在受到孟嚐君的禮遇後,決心為他效力。一次孟嚐君叫人為他到其封地薛邑討債,問誰肯去,馮諼說:“我願去,但不知用催討回來的錢,需要買什麼東西?”孟嚐君說:“就買點我們家沒有的東西吧!”

馮諼領命而去,到了薛邑後,他見到當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窮困,而且大家對他的到來。均嘖嘖有怨言。於是,他召集了邑中居民,對大家說:“孟嚐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難,這次特意派我來告訴大家,以前的欠債一律作廢,利息也不用償還了,孟嚐君叫我把債券也帶來了,今天當著大夥的麵,我把它燒毀,從今以後,再不催還!”說著,馮諼果真點起一把火,把債券都燒完了。薛邑的百姓沒有料到孟嚐君是如此仁義,個個感激涕零。

馮諼回來後,孟嚐君問他:“討的利錢呢?”馮諼回答說:“不但利錢沒討回,借債的債券也燒了。”孟嚐君便很不高興。馮諼對他說:“您不是要叫我買家中沒有的東西回來嗎?我已經給您買回來了,這就是‘義’。焚券市義,這對您收歸民心是大有好處的啊!”

果然,數年後,孟嚐君被人譖讒,齊相不保,隻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聽說恩公孟嚐君回來了,全城出動,夾道歡迎,表示堅決擁護他,跟著他走。孟嚐君至為感動,這時才體會到馮諼的“市義”苦心。這就叫“好與者,必多取”,小的損失可以換取大的利益。

佛家講無私的奉獻,點亮別人的燈,自己的反而更加明澈。我們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達到這個境界,但至少我們應該明白,“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的道理。有了付出才有回報,沒有無回報的付出,也沒有無付出的回報。

15.與人為善

民國初年軍閥割據時代,一位高僧受大帥邀請素宴。席間,卻發現在滿桌精致的素肴中,有一盤菜裏竟然有一塊“豬肉”,高僧的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來,高僧卻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蓋起來。一會兒,徒弟又把豬肉翻出來,打算讓大帥看到,高僧再度把肉遮蓋起來,並且在徒弟的耳畔輕聲說:“如果你再把肉翻出來,我就把它吃掉!”徒弟聽到後就再也不敢把肉翻出來了。

宴席後高僧辭別了大帥。歸寺途中,徒弟不解地問:“師夫,剛才那廚子明明知道我們不吃葷的,為什麼把豬肉放在素菜中,我當時隻是要讓大帥知道,處罰他而已。”

高僧說:“每個人都會犯錯,無論是‘有心’或‘無心’,如果剛才大帥看見了豬肉,盛怒之下把廚師槍斃或嚴重懲罰,這都不是我所願見的,所以我寧願把肉吃下去。”

徒弟點著頭,深深地體悟這個道理。

古人雲:“邀千百人之歡,不如釋一人之怨;希千百事之榮,不如免一事之醜。”與人為善,處處為他人著想的人,才堪稱領悟了禪的真正境界。

一天,旅行家希臣和一位朋友正穿越喜馬拉雅山脈的某個山口。在跟一場暴風雪搏鬥了將近3個小時之後,他們精疲力竭,又冷又餓,真想坐下來喘一口氣。但他們不敢,一旦坐下去,他們很可能會變成兩根冰棍,再也別想站起來了。他們隻有靠不停地走動以保持體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