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在現實中也一直愛神仙,一生好人大山,遊仙問道,他行動的超然,使他變成世間的仙人。在《擬古十二首》(其三)“注釋4”裏,他說:“長繩難係日,自古共悲辛。”日頭你抓得住嗎,它不是一下就西沉了嗎?“黃金高北鬥,不惜買陽春。”時光守不住,用錢能買回來嗎?用築到北鬥星那麼高的黃金,也贖買不回將逝的青春啊!“石火無留光,還如世中人。”電光石火,轉瞬即逝,我們的生命自萬古觀察,不也是一瞬間嗎?“即事已如夢,後來我誰身?”世間事,剛剛發生,就變成了幻夢,我們所正在經曆的一切,真的是自己的生命嗎?莊生夢蝶,是焉非焉?誰知道真的自我又是誰呢?問完了這一切,恍惚不定,李白得出來的結論不是無奈,而是有為,做什麼呢?“提壺莫辭貧,取酒會四鄰。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為什麼我說他醉得清醒?你看,他拿著酒壺,別管現在是家貧還是家貴,有點酒就可以呼朋喚友,四鄰皆聚,仙人到底在哪兒呢?仙人的生活虛無縹緲,還不如酣然一醉歡暢得真切!
我們總說,人要清醒地生活,不要迷失自己。其實,人清醒的時候,未必明白什麼是“真的真實”,不過是在清醒的邏輯關係下把握了取舍的標準。而人在酣暢陶醉之後,是從感性的角度更真實地認識自我,這就叫“未若醉中真”。為什麼都說酒後吐真言?平時不敢說的話,仗著酒膽說出來了,平時覺得說出來被人笑話的話,如今不吐不快,所以說酒有時候可以喝得很真。喝到不失控的酣暢,揮灑出那麼一點兒帶著莽撞的天之本真,醉裏自有真天地。
“注釋1”李翱(772—836),唐散文家、哲學家。文風平易。所作《來南錄》,為傳世很早的日記體文章。思想上頗受佛學影響。有《李文公集》。
“注釋2”落日欲沒峴山西,倒著接花下迷。襄陽小兒齊拍手,攔街爭唱《白銅鞮》。旁人借問笑何事,笑殺山公醉似泥。鸕鶿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醱醅。此江若變作春酒,壘曲便築糟丘台。千金駿馬換小妾,醉坐雕鞍歌《落梅》。車旁側掛一壺酒,鳳笙龍管行相催。鹹陽市中歎黃犬,何如月下傾金罍?君不見晉朝羊公一片石,龜頭剝落生莓苔。淚亦不能為之墮,心亦不能為之哀。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舒州杓,力士鐺,李白與爾同死生。襄王雲雨今安在?江水東流猿夜聲。[唐·李白《襄陽歌》]
“注釋3”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愚者愛惜費,但為後世嗤。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東漢·無名氏《古詩十九首》(其十五)]
“注釋4”長繩難係日,自古共悲辛。黃金高北鬥,不惜買陽春。石火無流光,還如世中人。即事已如夢,後來我誰身?提壺莫辭貧,取酒會四鄰。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唐·李白《擬古十二首》(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