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莫在四千六百多年前的原始社會時期,在我國的黃河、長江流域一帶,聚居著許多氏族部落。各部落曾經共同推舉一位名叫神農氏的氏族首領,作為大家共同的首領。可是,由於神農氏沒有能夠指揮各部落的威嚴,部落之間仍然混戰不斷。這不僅帶來了大量青壯年的死亡,還破壞了生產的發展。人民需要一個才能超群、真正富有號召力的首領。
黃帝,是少典族的子孫,姓公孫,名叫軒轅。少典族是生活在黃河流域姬水河畔的一個重要部落。據說軒轅一生下來,就顯出了非同尋常的一麵。他七十天內就會說話,還隻有幾歲的時候就懂得了很多道理,而且腦子靈活,口才快捷。成人後,軒轅樸實敦厚、機敏神靈的優勢更加顯示出來。等到二十歲的時候,他愈發顯得知識淵博、明辨是非,為眾人所公認。
這個時候,神農氏管轄下的各部落互相侵犯攻戰,殘害百姓,但是神農氏沒有能力去懲罰他們。在這種情況下,已成為部落首領的軒轅就經常主動出兵,去征伐那些不服從神農氏、殘害四方的人。軒轅的威信很快上升,各部落都自覺地歸附於他,願意聽從他的指揮。
軒轅非常懂得如何壯大自身實力的方法。他推行有利於生產的政策,還按照季節和氣候的規律,種植黍(sh?)、稷(jì)、菽(shū)、麥、稻等農作物,使民眾們的生活安定而富足。他安撫四方,苦練兵士,教導以熊、羆(pí)、貔(pí)、貅(xiū)、貙(chū)、虎為圖騰的部落習武練兵,在他的統一協調下,對外作戰,征伐那些無法無天的部落。
炎帝是與黃帝同時期的一個重要部落的首領,生活在今陝西省西部的薑水河畔。這個時期。另一名重要部落的首領叫蚩(chī)尤,他所率領的部落生活在今河北、山東、河南交界處一帶。據傳這個蚩尤黑臉紅須碧眼,力氣過人,性情殘暴,號稱有八十一個兄弟,專門攻打弱小部落,還企圖向北方即黃河流域一帶擴張。由於蚩尤部落的實力非常強,還沒有哪一支力量能夠戰勝他。
“我一定要戰勝他,讓他不能再為非作歹!”軒轅立下了誓言。
軒轅思索著,最後他決定,先解決炎帝的問題,在擁有強大實力之後,再戰蚩尤。
此時的炎帝已經遭受了蚩尤的攻擊,炎帝被打得節節敗退。很明顯,蚩尤戰勝了炎帝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軒轅了。軒轅知道自己不能再等了。在阪(b?n)泉(今河北省涿鹿縣東南)的郊野,軒轅率眾部落兵士首先向炎帝的軍隊發起了進攻。經過幾番戰鬥,炎帝的軍隊終於被戰敗。炎帝心裏早已明白軒轅真正的用意,也就順應大局,歸順了軒轅。就這樣,炎帝與軒轅黃帝的兩支力量合並在了一起,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的說法由此而來。
兩股合力形成之後,軒轅終於向蚩尤發動進攻。在進攻之前,軒轅首先規勸蚩尤,希望他能歸降,但蚩尤根本不聽從軒轅的勸降,反而向軒轅的軍隊進攻。於是,在四方部落的支持下,軒轅決定征調最精銳的軍隊,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縣)與蚩尤進行決定性的一戰。這一戰,曆史上稱之為“涿鹿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