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一 五帝本紀·堯舜禪讓(1 / 2)

五帝之一的帝嚳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摯,小兒子叫放勳。帝嚳去世後,摯繼承了帝位。摯在任期間在治理國家方麵沒有什麼成績。摯死後,放勳繼位,他就是被世人稱為“堯帝”的著名古代帝王。

堯帝為人十分仁慈,才華又十分出眾。人們愛戴他,如同葵花總是向著太陽;人們需要他,如同植物渴望雲彩撒播雨露。堯帝富有但從不驕縱奢侈;高貴但又顯得親近謙和。在堯帝的治理下,各部落之間和諧相處,互幫互助。堯帝還非常關心百姓的疾苦。為了幫助人們掌握生產季節,他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等官員去各地考察日月星辰,製定曆法,告訴人們按季節及時播種收獲。有關一年共計三百六十五天,分為春夏秋冬四季的劃定,就是在堯帝時完成的。

一天,堯帝問大臣們:“究竟誰能按照天意,接替我的帝位?”

大臣放齊回答:“您的兒子丹朱通情達理,可以接替您的帝位。”

堯帝卻說:“丹朱十分頑劣,還喜歡與人爭鬥,不能繼位。”

大臣讙(huān)兜推薦道:“有一個叫共工的,在廣泛聚集人力方麵已很見功夫。他能行嗎?”

堯帝歎了一口氣說:“唉,共工很會說話,這沒錯,但他的話總含有邪意,聽起來恭敬,其實暗藏著惡念,不可以讓他來接替。”

很多大臣接著又推薦了鯀(ɡ?n):“鯀可是一個非常合適的人選,他還能治理天下的水災呢。”

堯帝想了想,仍然把鯀給否定了:“鯀個性太凶狠,經常違背我的命令,還常常詆毀自己的同族人,不能任用。”

大臣們實在找不出別的合適人選,便紛紛勸堯帝道:“鯀不至於會這樣吧,何況您又沒有試過,不妨讓他試一試吧。”

堯帝勉強同意,接受了大臣們的提議,任命鯀去治理洪水。那時的氣候反複無常,由於沒有起碼的水利設施,經常發生水災。濁浪滔天,一片汪洋,包圍了山崗,也淹沒了丘陵。百姓們不得不四處逃命,饑寒交迫,叫苦連天……堯帝心裏十分著急。他想,如果鯀真能治理好洪水,那倒也算是建立了輝煌功勳,還能證明他懷有治理好國家的誠心。

可是,不出堯帝所料,鯀根本不知道怎樣治水,隻知道到處堵截水患,這顯然是一種錯誤的治水方法。就這樣,九年時間過去了,水患依舊存在,甚至更加嚴重。顯然,鯀不可能是接替堯帝帝位的合適人選。

時間一年一年地過去,堯帝的年歲也越來越大了,尋找繼承人的事情再也不能拖延下去了。這一天,他又召集各位大臣,再一次誠懇地詢問:“我占有帝位已經七十年了,你們當中有誰能夠按照天意,來接替我的帝位?”

大臣們紛紛推辭:“我們沒有這樣的能耐,假如來執行天子的事務,會汙辱神聖的帝位。”

堯帝說:“那麼,請各位推舉皇親貴族中間或者埋沒在民間的賢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