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統一中國之後,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朝,秦王嬴政則號稱“始皇帝”,史稱“秦始皇”。
秦朝建立後,在丞相李斯等大臣的建議下,秦始皇實行了一係列影響深遠的政策,以鞏固統治,強化中央集權。主要有:
施行郡縣製。由於秦朝的疆域非常廣闊,廢除諸侯製之後,必須建立郡縣以加強統治。秦始皇下令把全國分為三十六個郡,即:內史郡、漢中郡、北地郡、隴西郡、上郡、太原郡、河東郡、上黨郡、雲中郡、雁門郡、伐郡、三川郡、邯鄲郡、南陽郡、穎川郡、齊郡(又稱瑯琊郡)、薛郡(即泗水郡)、東郡、遼西郡、遼東郡、上穀郡、漁陽郡、钜(jù)鹿郡、右北平郡、九江郡、會稽郡、鄣郡、閩中郡、南海郡、象郡、桂林郡、巴郡、蜀郡、黔中郡、南郡、長沙郡。每郡設有郡守、郡尉、監禦史等官職,分別掌管行政、軍事、監察等部門。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都須由皇帝任命。
收繳兵器。為防止百姓造反,統一六國後,秦始皇下令沒收天下所有的兵器,集中起來運到鹹陽,一律熔化,鑄成銅鍾、銅人等物,並放置在皇宮裏。
修築長城。為防止匈奴等來自北方的少數民族的侵擾,秦始皇下令把原來的秦、燕、趙三個諸侯國的長城連接起來,並予以加固。“萬裏長城”即由此而來。萬裏長城西起臨洮(táo)(今甘肅省岷縣),北傍陰山(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及河北省北部),東至遼東。盡管萬裏長城的修築耗費了大量民力,但對保護秦朝不受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統一度量衡。為了促進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強化統治,秦始皇下令統一了度量衡的標準,廢除了原先各諸侯國的文字,甚至還規定了車子兩輪之間的距離,所謂“書同文,車同軌”。
焚書坑儒。秦朝建立之初,社會上還活躍著不少宣揚迷信,以騙取錢財的方士,還有一些儒生則在背後議論朝政。為了控製社會輿論,鉗製思想,秦始皇竟抓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把他們全都活埋。對於民間流傳的《詩經》《書經》等典籍及諸子百事的著述,秦始皇認為它可能對統治不利,也一律收繳燒毀。這些舉動雖然強化了統治,有些措施也有必要,但過於劇烈,同時也摧殘了中國文化。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本以為可以把自己的皇位千秋萬代地傳給自己的子孫,不料,由於秦始皇、秦二世等統治者的暴政,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秦朝隻有幾十年的曆史,很快就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