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三十二 齊太公世家·薑太公釣魚(1 / 2)

呂尚,名望,字子牙,是東南沿海一帶人。他的祖先曾經輔佐過大禹治理水土,功績非凡。因此,在虞舜、夏禹時期,呂尚的先輩有的被分封到呂地,有的被分封到申。到了夏、商兩朝,呂、申兩地後來又分封給了一些旁支子孫,或者被平民瓜分。呂尚是分封在呂地的貴族的遠代子孫,但到他這一代時已淪為平民。據說,呂尚的祖先本姓薑,所以後人也稱他為薑子牙。

呂尚長期隱居在東海之濱,潛心治學,博學多聞,深通韜略。殷商時期,他曾來到商朝都城,侍奉過商紂王。然而,商紂王實在暴虐無道,為這樣的暴君做事,呂尚自然不願,便想辭官離去。據說西伯昌被商紂王關在羑(y?u)裏(今河南省湯陰縣境內)時,呂尚與西伯昌的部下散宜生、閎(hónɡ)夭等人一起,找來美女和寶物,獻給商紂王,才把西伯昌放了出來。西伯昌從商紂王那兒出來之後,就回到了自己的諸侯國周國,後來又通過一番艱苦的努力,終於成為周文王,建立了周朝。

從上麵這則故事中得知,呂尚早就與西伯昌相識,並有過一番不平常的交往。但是,另一些傳說表明,呂尚在年過七旬時還沒有遇到值得自己一心輔佐的明君,當他聽說周國的西伯昌仁慈賢明時,才不辭辛勞,投奔到周國的。呂尚施計,讓西伯昌重視自己才能的做法,作為一種美談,一向為後人所傳誦。

這就是俗稱“薑太公釣魚”的故事。

得知周國在西伯昌的治理下民風淳厚,百姓安居樂業,呂尚極為向往。他不遠千裏,從東海之濱趕到渭水流域,途中的辛苦在所不辭。到了周國,他果然發現這兒的人們都在頌揚西伯昌,便更加認定西伯昌就是他尋找已久的明君。可是他知道,冒失地前去拜見未必是良策,而必須獲得一個合適的機會。因此,他很快又離開了周國都城,住進了大山深處的一間茅屋,天天背著魚竿在渭水北岸的茲泉垂釣。

這一次,西伯昌將要外出打獵,他先占了一卦,以便預先知道今天將會有哪些收獲。卦辭上竟然寫著:“這次您的收獲不是龍也不是螭(chī),不是老虎也不是羆,而是輔佐您成就霸業的賢人。”西伯昌大喜,趕緊帶上散宜生、閎夭等一班文武大臣直奔深山。

西伯昌一行人進入了深山之後,果真在渭水北麵的岸邊看見了一個白發蒼蒼的老翁。老翁在水邊的石頭上正襟危坐,手裏舉著一支長長的魚竿。西伯昌等人認定了他就是卜辭中所提醒的那個賢人,便緩緩向他靠近。走近一看,西伯昌等人更是大吃一驚,這白發老翁手中魚竿的魚鉤竟然是直的!

西伯昌上前施禮,虔誠地問:“魚鉤通常都是彎曲的,為什麼您的魚鉤是直的?這有什麼講究麼?”白發老翁大笑:“因為我要釣的不是魚,而是天下的明君您呀!”西伯昌說:“您過譽了。我今日能遇到您,真是三生有幸!”兩人便一起在水邊石頭上坐下來,談得十分投機。西伯昌切身體會到了呂尚的超群才識,直恨相見太晚。他說:“自從我的先君太公說過:‘當有聖人來到周國,周國就會因此而興盛’,我就一直盼望著能遇見聖人。先生果真就是所說的這個人啊,我的太公也盼望您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