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即周公旦,他是周武王的弟弟。他的父親周文王在世時,正處周朝建立的過程中,周公旦就表現出非凡的才能和良好的品德。他為人厚道,孝敬長輩,遇事從容不迫,辦事穩妥有方,受到眾人的普遍讚譽。周武王登基之後,他又積極主動地幫助弟弟操持國事,任勞任怨地工作著。正因為周公旦的不可缺少,所以,即使當時周公旦已被周武王封於曲阜(今山東省曲阜市)一帶,且被人稱為“魯周公”。但周朝朝廷離不開他。在周武王的提議下,他並沒有到封地去,而是與另一個弟弟召公奭(shì)一起,留在朝廷裏輔佐周武王。
周朝建立之初,商朝雖已滅亡,但原商國的遺民難免對周朝有著敵對情緒,如何化解這些情緒,成了周朝建國初期的大事。經慎密考慮,周公旦向周武王提出建議,把原來商國都城殷地封給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同時把周武王的弟弟管叔鮮封在管城(今河南省鄭州市),周武王的另一個弟弟蔡叔度封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一帶),讓他們就近監視住武庚,以防他作亂。周武王還聽取了周公旦的建議,釋放了因不滿商紂王而被囚禁的大臣箕子,隆重祭奠了被商紂王殺死的忠臣比幹,撫慰並褒獎了對建立周朝有功的商族賢人商容。這些措施的一一采用,使得原商國的遺民與周朝的對立情緒得以極大緩解,社會局勢開始穩定下來。因為有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散宜生等一批賢臣輔佐著,周武王有效地治理著整個國家,周朝的一切都走上了正軌。
然而,遺憾的是,周朝建立兩年後,由於長期領軍征伐勞累,周武王得了重病,各地名醫前來醫治,卻回天乏術。此時的周公旦非常焦慮,幾次虔誠地舉行齋戒沐浴儀式,對天呼號,願意以自身作抵押,替周武王生病。可是這隻能是一個美好心願而已,一病不起的周武王還是很快去世了。
周武王逝世後,由太子湧繼位,即周成王。周成王登基之時,他的年齡還非常小,不可能承擔起治理國家的重任,何況此時的社會局勢又開始動蕩,各諸侯國中已出現了背叛周朝的苗頭。危難時刻,周公旦主動承擔起替周成王代行政治權力、主持國事的重任。事實上,這時,也隻有他才是代行天子之責的最合適人選。周公旦不知疲倦地全力為周朝工作著。
周公旦代行天子之責,手中的權力不可避免地大增,這引起了他的幾個弟弟管叔鮮、蔡叔度等人的猜忌,他們懷疑周公旦不懷好意,到處散布流言,說周成王隨時有可能被周公旦殺死,而取代周成王當天子的正是周公旦自己。流言一經散布,很多人被欺騙了,連他的弟弟召公奭都有點兒將信將疑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周公旦認為,與其委曲求全,不與小人論理,倒不如主動表明自己的清白,消除眾人的誤解。他找來召公奭和太公望薑尚這兩位國家重臣,十分誠懇地對他們說:“周朝能夠建國,靠的是大家的齊心協力。周朝能夠延續,靠的仍然是大家的齊心協力。如果互相猜忌、互相攻擊,甚至為了自己的私利詆毀對方、發動叛亂,那就是對周朝先祖以及全體百姓的犯罪!我現在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保證周朝的安定,維護周朝的大業,因此,我才甘願冒著篡國的嫌疑,代替年幼的成王主持國事,你們都要理解我、幫助我才是!”懇切的言語、盡心盡力的工作,終於使召公奭和太公望薑尚理解了周公旦的良苦用心。他們幫著他消除誤會,給予他全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