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平王早已下令懸賞捉拿伍子胥,在楚國各地,城門及關口都掛著伍子胥的畫像,進出城門和關口的人,都要接受嚴格的盤查。在昭關,伍子胥知道關上的官吏盤查得很緊,他一連幾天都睡不好覺,把一頭黑發都愁白了。
沒有辦法,伍子胥和公子勝一起逃到江邊,身後不遠處就是追兵了。江上正巧有一個漁翁駕船經過,知道了伍子胥的處境,就引渡他們兩人過江。為了酬謝他,過江之後,伍子胥解下身上的佩劍說:“這把劍價值百金,就送給您吧。”漁翁卻說:“按照通緝令,捉住您的,能獎賞五萬石穀子,還能賜封執圭(ɡuī)的官職哩!您以為我救你們,是為了得到酬謝嗎?”伍子胥感激涕零。過關之後,伍子胥又生了重病,停留在半路上,沒有食物的時候還討過飯。
但伍子胥終於逃到了吳國,投靠吳國的公子光。在幫助了公子光成為吳王闔閭之後,吳王闔閭任命伍子胥為“行人”,參與謀劃國家大事。
楚平王在執政十三年之後病逝,太子珍擁立為王,他就是楚昭王。
昭王元年,楚國的民眾對慣於進讒和搗亂的費無忌越來越討厭,民憤極大。楚國的令尹子常便殺了費無忌,平息了民憤。昭王四年,由於楚昭王封給三位從吳國逃亡的公子以土地,想借他們之力抵抗吳國,吳國便在次年出兵攻打楚國,攻占了楚國的六邑和潛邑。楚昭王七年,楚國派令尹子常率兵進攻吳國,卻在豫章(在今安徽省合肥市一帶)被吳國軍隊打得大敗。
可以想象,此時已擔任了吳國“行人”一職的伍子胥,已在吳國對楚國的軍事謀略中,發揮了他的作用。
闔閭九年(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詢問伍子胥和大將軍孫武:“當初你們說,楚國的郢都是無法攻入的,但根據現在的局勢,如果非要攻入,結局將會怎樣呢?”
伍子胥和孫武回答:“楚國的令尹子常非常貪婪,唐國、蔡國都很怨恨他。如果君王一定要大舉討伐楚國,必須聯合唐、蔡兩國才行。”
闔閭當即采納了他們兩人的建議,調動全國軍隊,聯合唐國和蔡國,一起向西強攻楚國,一直打到漢水邊。楚國最強的軍隊也出動了,兩支軍隊在漢水兩岸對峙。吳王闔閭的弟弟夫概請求出戰,闔閭不同意。夫概說:“君王已經把兵權交給了我,而用兵的策略是有利於取勝為上策,我不願意再等了。”於是他悄悄帶了自己部下五千人,突襲楚軍,因對方毫無準備,大敗而逃。吳王闔閭便下令追擊,一直攻入了郢都。其間,吳國軍隊與楚國軍隊交戰了五次,都是吳國軍隊取得大勝。楚昭王不得不逃離郢都,後來又投奔隨國。就這樣,楚國的都城郢就被吳國軍隊占領了,伍子胥也實現了重返楚國的願望。
急於複仇的伍子胥找到了楚平王的墳墓,把楚平王的屍骨挖了出來。對著屍骨,他用鞭子狠狠抽打了三百皮鞭,以解父兄被殺的心頭大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