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君趙勝是趙國的一位公子,在當時所有的公子中,趙勝是最賢能的一位。他曾經擔任過趙惠文王和趙孝成王的宰相。這期間,他三度離開相位,又三次恢複職權。他的封地在東武城()。
秦國軍隊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遂派趙勝前往楚國求援,準備跟楚國訂立合縱的盟約。趙勝準備帶上手下二十名智勇雙全的門客一同前往。他對門客們說:“如果能用和平方式取得對秦國勝利,那就好了。如果和平方式不能對秦國取得勝利,那就隻能在華麗的殿堂裏,與楚國歃血為盟。我們在與楚國訂立了合縱盟約後才能回來。跟隨我去的賢士不必到外麵尋找,在你們當中物色就行了。”接著,趙勝便在這些門客中精心挑選了十九人。挑來挑去,實在找不出第二十個了,因為在他看來,剩下的門客中已無可取之人。
就在這時,門客中一位名叫毛遂的,主動上前,對趙勝推薦自己道:“我毛遂早就知道您想挑選二十個門客跟隨您去楚國訂立盟約,但現在還缺少一個門客。我想,您還是把我毛遂作為備用人員帶上,一起出發吧。”趙勝對這個門客的自我推薦頗為驚訝,問:“先生在我趙勝門下已經呆了幾年了?”毛遂回答:“已經三年了。”趙勝便說:“我聽說賢士在世上,就如同錐子放在布袋裏,它的錐尖很快會顯現。而毛先生在我門下已經三年了,我左右的人沒有向我稱讚你的,我也從未聽說過什麼。由此可見先生沒有什麼才能。先生不能跟我去楚國,還是留下算了。”毛遂卻又上前一步,頗為堅決地說:“以前的我並沒有在布袋裏,今天我才請求您把我放進布袋裏。假如我毛遂早就在布袋裏的話,必定已脫穎而出,即整把錐子都已露出布袋,不僅僅顯露出錐尖而已。”
趙勝想了想,毛遂的這番話還是有道理的,便決定帶他一起走。那早被挑中的十九個門客卻互相眉來眼去,都在譏笑毛遂。當然他們的譏笑沒有改變趙勝的決定。
等到毛遂到了楚國,跟那十九個門客談論時政,那些人開始佩服他。趙勝想跟楚國訂立盟約前,想弄清合縱盟約的各種利害關係,與楚考烈王一起,從太陽出來一起商議到日當正午,依然沒有什麼結果。那十九個門客對毛遂說:“還是請您說一說吧。”毛遂便握著劍,沿著台階上前,對著趙勝說:“合縱盟約的利害關係,三言兩語就可以說完。而我們今天從太陽出來就已開始商議,一直商議到日當正午,還是沒有商議出結果來,這算什麼呢?”楚考烈王聽了,馬上問趙勝:“這位客人是幹什麼的呢?”趙勝回答:“是我的門客。”楚考烈王不由得嗬叱他:“你為什麼不退下去?我是在和你的主人說話,你有什麼可說!”
毛遂握著劍柄,再上前一步,對著楚考烈王說:“大王之所以能嗬叱我,是因為楚國人多,勢力大。但我現在與大王您隻不過相距十步,大王就不能依仗楚國人多了,而您的命就已經操在我手中。我的主人就在您旁邊,你為何還要對我嗬叱?我毛遂記得,商湯憑借著縱橫七十裏的土地而稱王於天下,周文王憑仗百裏見方的土地而讓各諸侯臣服,難道是因為他們人多勢眾嗎?他們隻不過掌握了對自己有利的形勢而顯示自己的威勢罷了。如今,楚國的土地縱橫五千裏,持戟的兵卒上百萬,這便是您稱霸稱王的資本。憑著這樣的威勢,應該沒有抵擋住您的國家。可是秦國的白起隻是一個小青年,率領的也隻不過是幾萬人的軍隊,卻敢出兵與楚國交戰。第一仗拿下了鄢邑和郢都,第二仗燒了夷陵,第三仗還侮辱了大王的祖先。這是楚國百代的仇恨,也是我們趙國的恥辱,可是大王竟然不感到他可惡。訂立盟約是為了楚國,而不僅僅為了趙國。我隻是說了我的想法,我的主人也在您旁邊,你為什麼要對我嗬叱呢?”
楚考烈王聽完,覺得毛遂說得句句在理,氣勢便收斂了許多:“好好,確實如先生所說的。那我就恭恭敬敬地拿整個國家來訂立合縱盟約吧。”毛遂追問:“對於合縱盟約,您真的決定了嗎?”楚考烈王說:“決定了。”毛遂馬上吩咐楚王的左右侍從說:“拿雞、狗、馬的血來。”接著,毛遂捧起盛有動物血的銅盤,跪在地上,把它獻給楚考烈王,說:“按照規矩,大王應該先歃(shà)血,其次是我的主人,再次是我毛遂。”就這樣,楚、趙兩國在華麗的殿堂裏訂立了合縱盟約。毛遂左手拿著銅盤,右手招呼那十九個門客,指責道:“各位也按順序在堂下歃血吧。你們都是些碌碌無為的人。隻有依賴別人,隻知道坐享其成。”
趙勝與楚考烈王簽下了合縱盟約之後,就又回到了趙國。事後,趙勝經常對別人感慨地說:“我趙勝再也不敢考察士人了。以往我考察士人,多則一千人,少則幾百人,還以為憑著自己的眼力,不會錯漏天下的賢士。可這回我知道了,我確實錯漏了毛先生。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趙國比象征權力的九鼎和大呂還要貴重。毛先生的三寸之舌,勝過百萬軍隊。從此,我趙勝再也不敢對士人隨便下結論了。”
趙勝把毛遂尊為上客,凡事都很尊重他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