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毅的祖先是樂羊,曾任魏文侯的將軍,攻占了中山國,並被魏文侯封在靈壽。樂毅自小賢能,愛好軍事。有人向趙武靈王推薦了樂毅,趙國發生了沙丘之亂後,樂毅就離開了趙國到了魏國。後來又聽說燕國國君燕昭王禮賢下士,恰逢樂毅正好替魏昭王出使燕國,受到了燕昭王盛情挽留,樂毅在一番謙讓和推辭之後留在了燕國,擔任了燕國的亞卿。
此時,齊國日益強大。齊湣王派兵南下,大敗楚國軍隊,殺死楚國大將唐昧;向西鼓動趙、魏、韓三國,使得三國聯合攻打秦國。這時的齊湣王還試圖與秦國分庭抗禮,一開始與秦國爭奪帝號,隨即又取消帝號重新稱王,各諸侯國也紛紛背棄秦國,願意歸附於齊。但齊國勢力的膨脹,也使得各國感受到它的威脅。燕昭王便有了出兵伐齊的念頭。
樂毅進諫燕昭王說:“齊國勢力很強,地大人多,僅靠燕國一國之力不易攻下。若大王非要攻打它,必須聯合趙國、楚國和魏國,我願意為此出使。”燕昭王遂派樂毅出使趙國,與趙惠文王訂下盟約,同時再派使臣去聯合楚國和魏國,再讓趙國出麵,以攻打齊國的種種好處,來誘引秦國加入。由於各諸侯對齊國勢力的凶漲極為警覺,也苦於齊湣王的驕橫殘暴,紛紛表示願意聯合攻打齊國。陣線既已形成,燕昭王於是派樂毅為上將軍,趙惠文王則把相國印授予樂毅。公元前284年,樂毅統領趙、楚、韓、魏、燕五國軍隊,一致向齊國發起進攻,並在濟水(發源於今河南省境內,注入渤海)的西麵打敗了齊國軍隊。大捷之後,除了燕國之外,各諸侯國的軍隊紛紛班師回國,燕國軍隊仍在樂毅的率領下單獨追擊,一直打到齊國的都城臨淄。樂毅率兵進入臨淄後,把齊國的所有寶貴財產和祭祀用的禮器全部運回了燕國。燕昭王非常高興,親自到濟水河畔迎接軍隊的凱旋,並把昌國封給樂毅,樂毅從此便稱昌國君。
燕昭王去世後,燕惠王繼位。齊國大將田單聽說燕惠王與樂毅有嫌隙,便在燕國內部進行離間活動。田單派人四處揚言說:“湣王早就死了,齊國還沒有攻下來的,隻剩下兩座孤城。樂毅很怕惠王殺他,所以不敢回國。因為他以攻打齊國為名,其實是想延長戰爭的時間,等齊國的民心歸順於他時,在齊國稱王。如今,齊國人最怕的是燕國更換主帥,把樂毅調走,那樣的話,即墨城必定被攻破。”燕惠王聽信了這些謠言,派遣大將騎劫來替代樂毅。樂毅知道燕惠王對自己不善,又害怕被殺,隻得離開燕國,投奔了趙國。趙國遂把觀津邑封給了樂毅,樂毅從此又被稱為望諸君。
然而,燕國失去樂毅之後,受田單所設置的詐局蒙蔽,接連失利,喪失了原本已經攻占的土地。燕惠王便開始後悔讓騎劫替代樂毅,也怨恨樂毅投奔趙國。燕惠王還特別擔心趙國有了樂毅,會乘燕國疲憊之機進攻燕國。沒辦法,燕惠王派人前往趙國,送去信件。信件的內容一方麵責備樂毅投奔趙國,另一方麵則表示歉意。燕惠王在信中說:“先王曾把整個國家委托給您,您也為燕國打敗了齊國,這個功勞我不會忘記!如今先王去世,我剛登基,我身邊的人卻誤導了我。我派騎劫代替您率兵,是考慮到您長久地在戰場上風餐露宿,所以才把您調回來請您休整,謀劃國事。您可能也誤聽了別人的言辭,以至產生了對我的隔閡。您這樣做,怎麼報答先王對您的情意呢?”
樂毅讀了燕惠王的信,也很認真地寫了一封回信,委婉而明確地闡釋了自己的觀點:“我聽說賢明的國君不會隨便把俸祿給親信;哪些人功勞大,就獎賞哪些人;隻有那些才能相稱的人,才得到任用。我私下裏曾觀察過先王的做法,覺得他的品行超越了一般君王,才來到燕國侍奉先王。先王對我說過,不惜國力,必須攻打齊國,以報仇雪恨。我便對先王說,如果真要攻打齊國,必須跟天下其它國家聯合,共同對付它,而聯合趙國對燕國最有利。先王認為我有道理,賜予我符節信使南下出使趙國。憑著上天的公道,果然大敗齊國。我聽說賢明的國君,即使建立了功業以後也不會廢棄,所以能留名於青史;有遠見的國君,其名聲可以經久不敗,傳揚後代。先王的功勳不僅壯大了燕國,還可以鼓勵後代。正因為此,我仍然忠於著先王,同時又努力避免身死,以便繼續為燕國出力。我聽說古代的君子,即使與朋友斷交了仍然不會在背後說對方的壞話,忠臣離開本國後依然保持著自己的清白。希望大王相信我。”
燕惠王仔細琢磨了這封信,知道樂毅不會再回燕國了,但作為一位忠臣,即使在趙國,仍然會繼續進行伐齊的事業。他深感樂毅的賢能確實不凡。於是,他讓仍留在燕國的樂毅的兒子樂間接替他的父親,成為昌國君。由此,樂毅也就感覺了燕惠王的真誠。後來,樂毅同、時擔任了燕、趙兩國的客卿,繼續為遏製齊國,壯大燕、趙兩國勢力而辛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