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八十四 屈原賈生列傳·屈原投江(1 / 2)

屈原,名平,是楚國人,與楚國王室同姓。由於他從小刻苦學習,見多識廣,學識淵博,擅長辭令,記憶力強,曾擔任楚懷王的左徒一職。擔任左徒後,屈原經常與楚懷王商議國家大事,發布號令;對外負責接待賓客,應付各諸侯國之間的協調處理。楚懷王非常信任他。

屈原的地位逐漸上升,引起了不少人的嫉妒。上官大夫與屈原職位相等,但地位明顯不如屈原,便想著如何在楚懷王麵前爭寵。楚懷王讓屈原製訂法令,屈原還在起草中,上官大夫就想搶奪那份草稿。屈原自然沒有給他。他便借此在楚懷王麵前大肆誹謗:“大王您每次委派屈原製定法令,這事眾所周知。但每頒布一項法令,屈原總在誇耀自己的才能,說‘除了我,沒有人能夠勝任此事,包括大王!’”剛愎自用的楚懷王感覺很不舒服,非但聽信了上官大夫的誹謗,還疏遠了屈原,罷免了屈原的職務。

屈原絕對想不到楚懷王竟然如何聽信讒言諂媚,內心悲憤交加。為了抒發胸中的鬱悶之情,他采用楚辭的形式,寫下了千古名篇《離騷》。所謂“離騷”,就是遭遇憂患的意思。這部氣勢磅礴、富有深度的抒情長詩,以第一人稱和浪漫主義的象征手法,塑造了一位高大而神話般的藝術形象。它以屈原為生活原型,記錄了屈原的生平思想,寄寓了屈原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追求。《離騷》是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的代表作。

秦昭王主動邀約楚懷王,去秦國與他見麵。麵對強秦的一番“好意”,楚懷王打算前往。

屈原雖然已遭貶職,但在這關鍵時刻,他立即誠懇地勸告楚懷王:“秦國是虎狼一樣貪婪的國家,不能相信他們,您不如不去。”然而楚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卻勸楚懷王前往:“為什麼要回絕秦王的好意呢?”楚懷王便出發了。誰知,一進入秦國的關隘武關,楚懷王一行就被秦國軍隊擒住。秦昭王逼迫楚懷割讓土地給秦國,楚懷王自然拒絕,竟被秦國關押。楚懷王曾經偷偷地逃離秦國,逃到了趙國。但趙國不敢收留他。楚懷王很快又被秦國軍隊抓回,最後死在秦國。

楚懷王的大兒子繼位,他就是楚頃襄王,楚懷王的小兒子子蘭擔任令尹。楚國民眾對子蘭勸楚懷王入秦,致使楚懷王客死秦國非常痛恨。屈原也與子蘭發生了尖銳的矛盾衝突,並因此而遭流放。在遭受流放的過程中,屈原寫下了很多著名的詩篇,懷念楚懷王,希望楚國能夠振興,同時抨擊子蘭為首的親秦派,也希望楚頃襄王能夠擔起重任,重振朝綱,統一天下,也能讓自己重返朝廷。然而,屈原的希望一個個地破滅了,最終,在楚國危亡之際,他再度遭受流放。屈原內心的痛苦達到了頂點。

公元前277年,秦國軍隊大舉進攻楚國,楚國都城郢都已岌岌可危。

屈原獨自來到汨羅江(今湖南省汨羅市境內)邊,披頭散發,慢步低吟,一副痛苦的模樣。他的容貌非常憔悴,身體瘦弱得幾近一吹即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