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漁夫發現了他,問:“您不就是三閭大夫嗎?你怎麼會出現在這個地方?”
屈原歎息道:“整個世界已經渾濁一片,隻有我才是清白廉潔的;這麼多人都在犯糊塗,隻有我才是清醒的,所以,我才會到這個地方來。”
漁夫說:“我聽說,如果是一個聖人,他對於眼前的事物,往往不會太固執地堅守先前的信念,而是跟著世俗的改變而改變。整個世界已經渾濁一片,你何不隨波逐流甚至推波助瀾?這麼多人都在犯糊塗,你何不吃下他們的酒糟、喝掉剩下的淡酒,同樣醉生夢死?你為什麼要死死地懷藏著美玉般的品格,而讓自己遭受被趕出宮廷、放逐在鄉野的結局呢?”
屈原聽完,沉默了片刻,然後緩緩回答道:“我也聽說,剛剛洗過頭的人在戴帽子之前,總要彈去帽子上的塵土;剛剛洗好澡的人在穿衣服時,總會抖掉衣服上的灰塵。你想,一個具有高尚品格的人,他怎能容忍自己高貴潔淨的人格,蒙受世俗的塵土和汙穢?我寧願投進這江裏,讓自己葬身於魚腹,也不願意讓自己高潔的品質,遭受那些塵土和汙穢肆意的侵襲……”
就在這汨羅江邊,屈原吟誦完一首《懷沙》,便懷抱一塊石頭,投入江中自盡。
屈原投江的消息迅速傳開了,人們紛紛湧向汨羅江邊,呼喚屈原的名字,追憶屈原的業績。據民間傳說,為了避免水中的魚兒吞噬屈原,人們特意做了角狀的粽子,投入水中,以喂飽魚兒,不讓它們傷害屈原。為了能以最快速度追上水中的屈原,把他救起,人們駕著龍舟,以江麵上爭先恐後地全力追趕。後來,龍舟競渡成了鍛煉民眾體質、展示楚人強健身體、激勵軍士鬥誌的重要形式。屈原投江這一天,還成為中國的端午節。這個以紀念屈原為主要內容的端午節,至今已成為中國三大傳統節日(春節、端午、中秋)之一。
屈原雖然以投江的方式結束了生命,但這決不可理解為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相反,在屈原的一生中,他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在使命感和責任感方麵,忠於自己的國家,甘願獻出自己的一切。在堅持自身獨立人格方麵,屈原始終做到正直、清廉,從不隨波逐流,還把自己清白的人格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屈原最大的貢獻是在他的詩歌創作上,他以瑰麗的詩筆寫下《離騷》、《天問》等驚風雨、泣鬼神的詩篇。他所創造的詩體被後人稱為“楚辭”,對中國文學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即是屈原在《離騷》中的最著名詩句。時間雖已過去了近2300年,但屈原理想主義和人文精神的光輝,至今仍然照耀著,仍然具有一定的時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