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劉濞,是漢高祖劉邦的哥哥劉仲的兒子。劉濞曾經跟隨劉邦去平定淮南王英布的叛亂,後來,劉邦封劉濞在沛地為吳王,統轄三個郡五十三個縣。劉濞接受了劉邦賜予的封地印信後,被劉邦召見。劉邦看了他的麵相,忽然說:“你的麵容好像有謀反之相。”可是,印信已經賜予,不可能再收回。劉邦雖然有些後悔,但已經來不及了,隻得拍拍劉濞的肩膀,說:“難道漢朝建立五十年後,那個謀反的人是你嗎?你可要知道,天下劉姓是一家人,千萬不可謀反!”劉濞叩首,說:“豈敢。”
漢朝建立之初,局勢相對穩定,諸侯們忙得安撫百姓。吳國境內有銅礦山,濱海地區又產鹽,資源豐富。劉濞便私鑄銅錢,私曬海鹽,而且逃避賦稅,吳國變得十分富足。
漢文帝在位的時候,吳王太子進京,曾陪皇太子一起飲酒作樂。由於一場賭局的輸贏,吳王太子與皇太子發生了爭執。皇太子順手拿起一隻盛放棋骰(tóu)的銅盤,朝對方擲擊過去,不料殺死了吳王太子。文帝派人把吳王太子的屍體運回吳國安葬。見到了死去的兒子,劉濞非常憤怒,說:“不是說天下劉姓是一家人嗎?死在長安那就葬在長安,為什麼還要運回來安葬呢?”硬是把太子的屍體再運回長安安葬。從此,劉濞就不再遵守封國王侯的禮節,經常假托生病,故意不去京城朝拜。文帝知道劉濞不肯來京城朝拜的真正原因是兒子被殺,等到查清劉濞並未生病時,文帝便拘禁吳國來的使者問罪。劉濞心裏既怕又恨,暗地裏加緊了謀反的準備。後來,劉濞又派使者代替他前來京城參加秋季的朝拜,文帝再次責問,使者說:“吳王確實沒有病,但因為皇上幾次拘禁了吳國的使者,引起吳王的恐懼,就更想隱藏自己了。他假托生病的方法實屬無可奈何。如果皇上不再追究,他的恐懼就會漸漸消除。”文帝點頭稱是,這一次便沒有再拘禁使者,不再追究劉濞的罪錯,反而賞賜給劉濞一些物品。在表麵上,劉濞與朝廷的關係有所緩和,其實他仍在私鑄銅錢,私曬海鹽,逃避賦稅,還收留了很多從京城逃亡的罪犯。
漢景帝繼位後,晁錯被提拔為禦史大夫。他多次向景帝請求減少諸侯們的土地,削弱諸侯們的權力。奏章得到了漢景帝的賞識,很快就得到通過。劉濞統轄三個郡五十三個縣,目標很大。按照晁錯的奏章,劉濞的封地將大大削減。劉濞不服,想趁機公開自己的圖謀,起兵謀反。他開始尋找各諸侯王中能跟隨他的人,聽說膠西王劉卬生性勇猛,喜好用兵,齊地的諸侯都很害怕他,便數次派使者前去引誘。在膠西王已同意共同起兵後,劉濞仍不放心,竟然親自出使到膠西(今山東省高密市一帶),當麵與他達成盟約。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劉濞抓住了晁錯推出對諸侯采用削權減地措施這一契機,在朝廷關於削減吳國會稽群、豫章郡的文書一送達,即起兵謀反。膠西王隨後殺死朝廷任命的二千石俸祿以下的官員,膠東王、淄川王、濟南王、楚王、趙王等也相繼起兵,一起向京城方向進軍。謀反一開始,劉濞就大量征召士卒,下令道:“我已經六十二歲了,仍親自擔任統帥。我的小兒子十四歲,也上了前線。所以凡是年紀上與我一樣、下與我小兒子一樣的男人,都得應征參戰。”很快就征召到了二十多萬,浩浩蕩蕩地進發,沿途還與各諸侯國的軍隊彙合。
漢景帝也獲知了劉濞發給各諸侯的謀反文書,知道各諸侯的軍隊已經向京城殺來,便派大將周亞夫、酈寄、欒布、竇嬰等率領各路軍隊,前去迎敵。景帝為了盡早讓局勢重歸平靜,與袁盎、竇嬰商議。袁盎等人與晁錯向來有隙,便乘機鼓動景帝殺了晁錯。袁盎對景帝密語道:“吳王的謀反文書上明確寫著:‘高帝封地給劉姓子弟,各為諸侯王,奸臣晁錯竟擅自削奪諸侯的土地,以此懲罰各諸侯王。’吳王正是以此為名起兵謀反。我私下裏認為,隻要斬殺晁錯,赦免各諸侯王起兵謀反的罪錯,恢複原先的封地,漢朝的軍隊即使不向他們發起進攻,他們也會自動退兵。”景帝居然聽從了袁盎的建議,讓晁錯穿好上朝時的禮服,拉到都城長安的東市斬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