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類似的演義浩若煙海,當代人寫曆史小說者,則更是犖犖大端。但比之《三國演義》,或是通俗敷衍,拘謹而乏文采;或是向壁虛構,荒唐無足憑信;或是陳詞濫調,庸俗甚至腐朽;或是泥古不化,令人不堪卒讀。有的把帝王後妃寫成比當代人還新潮的摩登人物,有的把起義領袖寫成深諳當代遊擊戰術的將領,有的把醜惡美化成為進步,把反動歌頌成為美行,有的把暴君寫成明主,軍閥寫成救星,封建道德寫成萬世不變的綱常倫理,把老百姓自然也就寫成了群氓。更有一些曆史小說作家,或是跑馬圈地,占山為王,把某段曆史視作私家禁臠,不容他人插足;或是以史為名,變相賣春,糟蹋古人,貽笑大方;或是誌大才疏,貪多求全,力不從心,難以為繼;至於那些充斥地攤的粗製濫造的偽劣曆史小說,則是屬於打假的對象了。所以,在中國,迄今為止,還沒有一本曆史小說,能比得上《三國演義》這樣深入人心。現在如此,若幹年以後,仍將如此,因為它是一部真正的藝術品。
它不是白話小說,也不是文言小說。半文不白,自成一式。它比白話典雅,而不失平白如話的特點;它比文言淺顯,可又並不失卻深蘊。上自滿腹經綸之士,下至引車賣漿者流,居然雅俗共賞;從舞台至銀幕,從地方戲到電視劇,搬演出來,也能老少鹹宜。無論點頭稱是也罷,搖頭非議也罷,這本書以其自身的藝術價值而永存。
它曾被人譽為“第一才子書”,高於《莊》、《騷》、《史記》;也曾被人視作“野史蕪穢之談”、“苻嘯聚行徑”,責之以“太實而近腐”、“七實三虛惑亂觀者”,認為“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者,也大有人在。本書雖確有諸多不足之處,然而無論如何,這部千百年來由說話人、藝人和文人集體創作出來的智慧結晶,不但有觀賞價值,有娛樂價值,有消遣價值,而且有文學價值、思想價值。除此以外,還有某種實用價值。
兩千年來,天變,地變,國變,人變,滄海桑田,無不變的事物,然而構成社會相生相克、此消彼長、強弱轉換、進步退化的關係總則,好像並未變,至少未大變,或形式變,而實質未變,或語言變口號變,而內容未變,從這個角度來讀《三國演義》,這本書真可稱得上一部不同凡響的奇書。
《三國演義》的生命力,也許就在這裏。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