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戈將軍”的三大“逆天之舉”(2 / 2)

馮玉祥痛恨封建帝製,大局初定後,立刻派鹿鍾麟把溥儀逐出宮去。對優待清室條件作出修正,永遠廢除皇帝專號,故宮一律開放,準備作為國立圖書館和博物館之用。同時被遣散出宮的還有太監470餘人、宮女百餘人。溥儀逃往日本公使館,再逃往天津日租界。這是馮玉祥所做的第二件驚人之事。這件事情使得民國政府的合法性大大降低了,畢竟民國是通過與大清建立契約而建成的,馮玉祥公然踐踏契約精神趕走溥儀,民國的共和是“屋漏偏逢連陰雨”,從此千瘡百孔。

馮玉祥等通電全國公布《建國大綱》。電請段祺瑞出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執政。同時還電請孫中山北上商討國家大事。就在段祺瑞就任臨時執政的當天,馮玉祥突然宣布解除兵柄,決心下野,軍隊如何處置,完全聽命國家。這是馮玉祥帶給人們的第三個“沒想到”。

段祺瑞執政後,張作霖撕毀原有協議,大批奉軍開入關內。段張分享馮玉祥的政變果實,這讓馮後悔莫及。有人給他出主意,一不做二不休,幹脆將張作霖父子給解決了。馮玉祥當即否決說,如果張作霖出事,日本會趁機進占東三省,於國家大不利。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任何一個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都不能意氣用事,不計後果。有人曾概括《孫子兵法》為十六字:料事要準、遇事要忍、出手要狠、善後要穩。大半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在問,馮玉祥為什麼要搞北京政變?據說,張學良曾說馮玉祥搞北京政變不是因為他覺悟高,而是收了他50萬元。

曆史上,馮玉祥有“倒戈將軍”之稱。客觀地說,馮玉祥雖非科班出身,但少時貧寒經曆與多年寄人籬下的從軍生涯,使他確立了個人價值判斷與堅定的民本思想。從灤州起義到推翻直係、從考察蘇俄到五原誓師,從中原反蔣到堅決抗日,再到與蔣介石的獨裁政府分道揚鑣,都可看到馮玉祥是個很有頭腦、善於接受新思想、常有新作為的軍事強人。換一個角度看,頻繁“跳槽”的馮玉祥並不全是為了燒“熱鍋灶”,而是一直在尋找一個值得他為之舍命的好老板。然而,因為他的攪局,多次改變了中國曆史的進程。

在北洋梟雄中,馮玉祥的民本思想尤為難得,1922年他編了一首《愛百姓歌》。歌中唱道:“軍人須知愛惜百姓,我之糧餉民所供。食民之膏衣民之脂,遇有禍患我們保。平內亂,禦敵擾,不使百姓受苦惱。紀律嚴,名譽好,軍民一體國之寶。”1917年起馮玉祥開始信奉基督教,故有“基督將軍”之稱。馮玉祥嚴格按聖經的要求做人,無論治軍,還是生活,都活出了基督徒應有的品格,也盡上了基督徒應盡的本分。也許這是他人生迷茫時的最好精神歸宿。

因為馮玉祥倒戈一擊,吳佩孚敗軍隻好退往河南、四川一帶,受到當地土豪的款待。麵對滿桌酒肉,吳佩孚說:“免了吧!戰火連綿,百姓連肚子都吃不飽,我們哪還能開葷!”他令人隻留下幾個小菜,其餘全撤下。

吳佩孚給鄉紳們留下詩句:“天落淚時人落淚,哭聲高處歌聲高。世人漫道民生苦,苦害生民是爾曹。”憂民之情躍然紙上。聽說吳大帥到此,引來不少百姓前來圍觀,都知道他是名儒將,書法很有功力,就向他求字索詩。吳佩孚不分貴賤無欺,有求必應,部隊都開拔了好長一會兒,他還在那裏不慌不忙地為村民揮毫潑墨。

沒想到,這倒救了吳佩孚一命。原來,他的先頭部隊出村子不久就遭遇土匪伏擊,秘書長被亂槍打死。據說,這並非偶然,當地鄉紳事先知情,要保護吳佩孚,又不願得罪土匪,就不斷派人纏住吳吟詩寫字,使他免於劫難。

如果沒有北京政變,吳佩孚有可能與南方和解而統一中國,這樣就為積蓄力量迎戰日寇贏得10年時間。而且,東三省若在疾惡如仇、一直將列強視為敵人的吳佩孚掌控之下,即便九一八事變不可避免,也將會是另一番模樣。

唉,沒有辦法,曆史上總會有攪局者,這就是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