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是指婦女不在行經期間陰道大量出血,或持續下血,淋漓不斷者。中醫學認為,崩漏的發生主要是衝任損傷,不能製約經血所致,而引起衝任損傷的原因,則以血熱、血瘀、脾虛和腎虛為多見。
明代醫家方約之在《丹溪心法附餘》中雲:“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期清熱涼血以澄其源,末期用補血還其舊,若隻塞其流而不澄其源,則滔天之勢不能遏,若隻澄期源不複其舊,則孤子之陽無以立,故本末無遺,前後不紊,方可言治也。”後世醫家將其所倡立的治療崩漏的塞流、澄源、複舊三法稱為治崩三法,此乃通常所說的中醫治療崩漏三法。崩漏之治療,應根據發病緩急的不同,出血新久之異,本著“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掌握塞流、澄源、複舊三法,隨證運用。
所謂塞流,即是止血,用於崩證大出血時,如不迅速止血,就會造成脫證。塞流止血之法,通常宜固攝止血,但宜因人而異,止血的方法,又須視其寒、熱、虛、實,分別施治,不可專事止澀。
所謂澄源,就是求因,即澄清本源的意思。此乃治療崩漏的重要一環,必須詳審,做到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實者瀉之,切忌不問原因,概投寒涼或溫補之劑,以犯虛虛實實之戒。
所謂複舊,即是固本,為調理善後之法。固本之治法有補腎、補脾、調肝、調理氣血等的不同,但重點在於兩方麵,一為先天,一為後天。因經病之由,其本在腎。若出現既久,氣血兩虛,此時重要調理脾胃以固後天之本,取其後天以養先天之意。若失血傷精之後,腎元大虧,不能溫運脾陽者,此時則重在補先天以助後天,使本固血充,則經自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