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節 怎樣辨證治療崩漏(1 / 1)

根據崩漏發病機製和臨床表現的不同,中醫通常將崩漏分為血熱、血瘀、脾虛、腎陰虛、腎陽虛5種基本證型進行辨證治療。需要說明的是,崩漏有發病緩急的不同,出血新久之異,臨證應做到“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掌握塞流、澄源、複舊三法,隨證靈活運用,方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1)血熱

主症:陰道突然大量下血,或淋漓日久,血色深紅,口幹喜飲,頭暈麵赤,煩躁不寐,舌質紅,苔黃,脈滑數。

治則:清熱涼血,固經澀血。

方藥:清熱固經湯加減。生地黃、炙龜版、牡蠣、棕櫚炭、沙參各15克,地骨皮、阿膠(烊化)、黃芩、地榆炭、黑梔子、麥冬各12克,藕節18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溫服。

(2)血瘀

主症:出血淋漓不斷,或突然下血量多,夾有瘀塊,小腹疼痛,拒按,瘀塊排出後則疼痛減輕,舌質暗紅或舌尖邊有瘀點,脈沉澀或弦緊。

治則:活血行瘀,調經止血。

方藥:四物湯合失笑散加減。熟地黃、白芍各15克,當歸、川芎、茜草炭、阿膠(烊化)、陳皮各12克,炒蒲黃、五靈脂各9克,藕節20克,三七(衝服)3克。大棗6枚,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溫服。

(3)脾虛

主症:暴崩下血,或淋漓不淨,色淡質薄,麵色白或虛浮,身體倦怠,四肢不溫,氣短懶言,胸悶納呆,大便溏薄,舌體胖嫩或有齒印,苔薄潤或膩,脈細弱或芤。

治則:益氣固本,養血止血。

方藥:固本止崩湯加減。熟地黃、白術、人參、山藥各15克,黃芪30克,當歸、炮薑炭、茯苓、棕櫚炭各12克,升麻、甘草各6克,大棗6枚。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溫服。

(4)腎陰虛

主症:出血量少或淋漓不斷,色鮮紅,頭暈耳鳴,五心煩熱,失眠盜汗,腰膝酸軟,舌質紅,苔薄少或無苔,脈細數無力。

治則:滋腎固陰,固崩止血。

方藥:左歸丸加減。白術、熟地黃、山藥、枸杞子、墨旱蓮各15克,山茱萸、菟絲子、女貞子、龜版膠、鹿角膠(烊化)、白芍各12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溫服。

(5)腎陽虛

主症: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斷,色淡紅,精神萎靡,頭目虛眩,畏寒肢冷,麵色晦暗,尿頻而長,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或微弱,尺脈尤甚。

治則:溫腎助陽,固崩止血。

方藥:右歸丸加減。熟地黃、山藥、枸杞子、杜仲、白術、鹿角膠(烊化)各15克,山茱萸、菟絲子、赤石脂各12克,黃芪30克,附子、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