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節 怎樣辨證治療經行吐衄(1 / 1)

中醫學認為,經行吐衄的主要發病機製是血熱氣逆,就導致血熱氣逆、經血妄行的原因來說,臨床常見的有肝經鬱火與肺腎陰虛兩種情況,所以中醫通常將經行吐衄分為肝經鬱火和肺腎陰虛兩種基本證型進行辨證治療。

經行吐衄的治法,應本著“熱者清之、逆者平之”的原則,以清熱降逆,引血下行為主,切不可過用苦寒攻下之品,以防重傷其陰。

(1)肝經鬱火

主症:經前或經期吐血、衄血,量較多、色紅心煩易怒,或見兩脅脹痛,口苦咽幹,頭暈耳鳴,尿黃便結,月經可見提前,量少或不行,舌質紅,苔黃,脈多弦數。

治則:疏肝清熱,降逆止血。

方藥:清肝引經湯加減。白芍、生地黃、梔子、牛膝各15克,當歸、牡丹皮、黃芩、茜草各12克,川楝子9克,白茅根18克,柴胡10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溫服。

(2)肺腎陰虛

主症:經期或經後吐血、衄血,量少,色黯紅,平素可見頭暈耳鳴,手足心熱,兩顴潮紅,潮熱咳嗽,咽幹口渴,月經多見先期、量少,舌質紅或絳,苔花剝或無苔,脈多見細數。

治則:滋陰潤肺,清熱涼血。

方藥:順經湯加減。當歸、熟地黃、黑荊芥、牡丹皮、牛膝、女貞子各12克,沙參、麥冬、白芍、墨旱蓮、茯苓各15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