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節 怎樣辨證治療經行發熱(1 / 1)

經行發熱是指女性每逢經期或經行前後,出現以發熱為突出症狀的病症。中醫學認為,經行發熱主要是由於經行期間氣血營衛失調所致,根據其發病機製和臨床表現的不同,通常將經行發熱分為肝腎陰虛、血熱內盛、氣血虛弱和瘀熱內阻4種基本證型進行辨證治療。

(1)肝腎陰虛

主症:行經前後或期間,出現午後潮熱,經血量少、色紅,五心煩熱,腰膝酸軟,舌質紅,苔薄少,脈細數。

治則:滋補肝腎,養陰清熱。

方藥:兩地湯加減。生地黃、白芍、地骨皮各15克,麥冬、當歸、川芎、牡丹皮、玄參各12克,阿膠(烊化)9克,柴胡、荊芥各10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溫服。

(2)血熱內盛

主症:經前或經期出現身熱,麵赤,月經周期提前,伴有經血量多、色紅,心煩易怒,口幹喜冷飲,舌質紅,苔黃,脈數。

治則:清熱涼血,調經。

方藥:清經散加減。牡丹皮、地骨皮、青蒿、茯苓、益母草各15克,白芍、生地黃、黃柏、梔子、藕節各12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溫服。

(3)氣血虛弱

主症:經行或經後低熱,熱勢不揚,動輒汗出,經血量多,色淡、質稀,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舌質淡,苔薄白,脈虛緩。

治則:補益氣血,調和營衛。

方藥:八珍湯加減。黃芪30克,黨參、白術、茯苓、當歸各15克,柴胡、陳皮各9克,生地黃、熟地黃、白芍、川芎各12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溫服。

(4)瘀熱內阻

主症:經前或經期發熱,乍寒乍熱,小腹疼痛拒按,經色紫黯夾有血塊,胸悶煩躁,舌質紫黯有瘀點,脈沉弦數。

治則:活血化瘀,清熱調經。

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桃仁、紅花、當歸、生地黃、川芎各10克,赤芍15克,牛膝、柴胡、丹參各12克,枳殼6克,鬱金9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