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節 怎樣辨證治療經行水腫(1 / 1)

《黃帝內經》中有“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之論述。脾為水之製,腎為水之本,一主運化,一主開合,脾腎兩虛可致水濕蘊聚,泛濫橫溢,形成水腫。水腫的發生主要責之於脾腎兩髒,同時與肝鬱氣滯、氣滯血瘀、水道通調受阻等也有密切關係。

經行水腫是水腫病症之特殊類型,根據經行水腫發病機製和臨床表現的不同,中醫學通常將其分為脾腎陽虛和氣滯血瘀2種基本證型進行辨證治療,臨證當注意明辨虛實,分別施治。

(1)脾腎陽虛

主症:經行麵浮肢腫,月經錯後,量少色淡,腰膝酸軟,腹脹便溏,脘痞納呆,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質淡胖,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緩或沉。

治則:健脾溫腎,利水。

方藥:苓桂術甘湯加減。茯苓、白術各15克,補骨脂、巴戟天、茺蔚子、陳皮、桑白皮、澤瀉各12克,桂枝9克,川芎、木香、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溫服。

(2)氣滯血瘀

主症:經前或經期肢體腫脹不適,按之隨手而起,神疲乏力,月經推遲,色黯有血塊,伴經行腹痛,胸脘脅肋脹悶,善太息,舌質紫黯有瘀點、瘀斑,苔薄少,脈弦澀。

治則:理氣活血調經,佐以消腫。

方藥:調經散加減。茯苓、丹參、澤瀉各15克,當歸、赤芍、白芍、延胡索、澤蘭各12克,川芎、川楝子各9克,木香、甘草各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