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投資有助於戰勝機構主力(2 / 2)

在個人投資者眼裏,所謂的機構主力通常是指基金。基金的規模大,所以決定了它的股票操作手法和個人投資者有很大不同。雖然基金一度也高舉價值投資大旗,可是基金公司管理層卻是必須按照年度、季度來接受業績考核的。這一點是基金公司或者說基金操盤手的命門。

例如,隻要股市下跌了20%,那麼無論原來奉行價值投資還是長期投資理念的基金公司,都會視手中的股票如敝帚,哪怕是手中的藍籌股,這時候也會被當作垃圾一樣趕快出貨。道理很簡單,如果在接下來的業績考核中過不了關,這些基金公司經理都下崗了,哪裏還有心思去考慮下一步的價值投資或長期投資呢?

研究表明,目前我國的基金公司經理平均任職期限不到2年,所以,所有機構主力最怕的就是無法在短期內看到獲利。如果在業績考核時他們手裏創造出來的業績低於市場平均水平,那就意味著他們隨時隨地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從這一點上看,雖然機構主力也會唱一些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的高調,但絕不會沒有任何利益驅動地去追求長期業績,更不會去按照價值投資理念操作股票。他敢讓手中的股票套牢2年嗎?1年都不行的。

可是,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正可以利用這一點和機構主力較較勁。巴菲特就是這方麵的好手。

巴菲特投資股票的原則是“三低一高”:低市盈率、低市淨率、低財務杠杆、高股息分配,並且必須具有市場壟斷地位,而且這種市場壟斷優勢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還不能被改變。

按照這樣的標準來選擇股票,符合要求的已經不多了;更何況巴菲特耐得住寂寞,他手中握有大量現金,股市低迷時不到真正物有所值決不輕易出手,這些都注定了他能買到內在價值大大高於股票價格的投資品種。

例如2002年2月21日納斯達克指數跌到1349點時,巴菲特仍然表示,“盡管股市跌了3年,普通股票已經大大增加了投資吸引力,但我們仍然認為,即使值得我們產生中等興趣的可投資股票也是寥寥無幾。”接下來,巴菲特不是逐步買入股票,而是一再減持股票,2003年年末時手裏擁有的現金高達360億美元。

巴菲特無論買進股票還是賣出股票,都有極大的耐心和機構主力比拚,雖然伯克希爾公司本身就是一家規模龐大的機構主力。擁有這樣的耐心,隻要假以時日,就能在內在價值的頂部買到自己心儀的股票,然後在內在價值的底部賣出手中的股票,這其中的差價就大了。

[巴菲特智慧結晶]

巴菲特認為,機構主力必須定期接受業績考核,所以他們雖然也嚷嚷著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但不會真正付諸行動。相反,個人投資者就不用人為設置這樣的障礙,完全可以和機構主力比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