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伯克希爾公司旗下子公司的競爭地位每天都會發生變化,要麼變得更加堅強,要麼變得更加弱小。讓客戶更加高興,減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改善產品和服務,這些都是提高競爭力的途徑;相反,如果對客戶冷淡,或者容忍不必要的費用支出上升,競爭力就會減退。從每一天來看,這種行為很微小、很難察覺,但天長日久所造成的後果之嚴重就難以估計了。
巴菲特強調說,如果這些企業的長期競爭地位不斷得到改善,這種現象就在不斷“加寬護城河”,而這對於想要打造10年、20年之後的企業來說至關重要。
請特別注意他以下的一段話:“當然,我們總是想在短期內賺到更多的錢,但當短期與長期目標衝突時,加寬護城河應該優先加以考慮。如果一個公司管理層作出糟糕的決策以實現短期盈利目標並因此置成本、客戶滿意度、品牌吸引力於不顧,那麼,以後再出色的努力也難免彌補由此造成的損害。”他舉例說,美國汽車業、航空業的那些公司管理層在處理前任留下的問題時所麵臨的進退兩難,就是一個最好證明。
正是有了這樣的指導思想,巴菲特才會重視會計報表卻不會被會計報表所蒙蔽。在考察企業自由現金流時也是這樣,要把已經反映在會計報表上的數字和沒有反映的數字兩部分結合起來考察。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2005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沒有人能夠精確地知道到底需要多少資金才能足夠支付保險公司所承保的保單的索賠。例如,醫療過失責任保險就是一種“長尾”(long-tail)型保險,保險索賠往往要在好幾年後才能處理完畢,更不用說還會有其他損失發生,而保險公司對此往往一無所知。
巴菲特的意思是說,對於保險公司這樣的行業來說,不要看到會計報表上的盈餘比較可觀就忘乎所以,說不定危險就在眼前。
他提醒說,保險公司通常對迫在眉睫的損失處理過於樂觀。這就好比說,你和一個手持彈簧小折刀的家夥在搏鬥,當你在他喉嚨上猛刺一刀後,他還在那裏高喊:“你別想靠近我”,因為他手裏也有刀。而你的回答是,“等你搖搖腦袋後再喊喊試試看。”
巴菲特的意思是說,對方看上去雖然厲害,但終究快要血流殆盡了。而有些企業就不是這樣。例如伯克希爾公司旗下的保險公司MedPro公司由於提取了充足的損失準備金,所以在這方麵堪稱安全無患。
[巴菲特智慧結晶]
巴菲特認為,考察企業的自由現金流不僅要看會計報表上反映的數字,還要看會計報表上沒有反映或無法反映的數字。有時候,後者的數字還可能會大於前者,這就是中國人形容的“樹枝大於樹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