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資產收益率要作相應調整(2 / 2)

杠杆比率

巴菲特認為,上市公司的收益應當是在沒有負債或很少負債的背景下實現的,這才能真正體現股權資本能夠帶來多少收益。他在伯克希爾公司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每年都要不厭其煩地提到自己喜歡的企業標準之一就是“少量負債”或“沒有負債”。

他認為:“優秀企業的投資決策,會產生令人滿意的業績,即使沒有貸款的幫助也一樣。”除非特殊情況,例如負債權益比率特別高,或者該公司重要資產的資產負債表賬實嚴重不符,這時候才允許負債存在。

道理很簡單,因為這時候該公司本身就不在一個正常狀態,不借助於負債經營根本就無法維持下去,更談不上起死回生了。

本書認為,從中國人容易理解的思維方式看,財務杠杆(負債經營)在巴菲特眼裏可以形容為病人所吃的藥。隻有當這個企業“病”了才需要用“藥”,正常人不需要吃藥,正常企業也不需要貸款。不難看出,這一觀點和中國人中有太多的人相信負債經營截然相反。

為什麼巴菲特會抱有這樣一種觀點呢?應當說,在正常情況下增加負債的確會有助於提高每股收益,從而提高淨資產收益率,可是這卻會讓企業承受一定的經營風險。負債率越高,承受的經營風險就越大。

在巴菲特看來,這時候即使該企業每股收益再高也不稀罕,因為他根本就不希望他的投資有不必要的投資風險和經營風險。這一點他對伯克希爾公司是這樣,對伯克希爾公司所投資的企業也是如此。

巴菲特自知之明地說,有人認為他這種一貫保守的財務政策是一種錯誤,可是他不這麼認為,這一點在伯克希爾公司的經營業績上就能得到最好的證明。

他說,伯克希爾公司過去的淨資產收益率年平均高達23.8%,就是在杠杆比率符合傳統慣例的情況下創造的。在1965年股市暴漲時期,伯克希爾公司如果通過大量負債投入經營,取得良好業績的概率完全可能高達99%、由於內外部因素影響導致業績下滑的概率隻有1%。但即使這樣,他也不會去冒這個險,過去不會,將來也不會。

[巴菲特智慧結晶]

巴菲特認為,考察淨資產收益率指標要剔除一些不正常因素。總的原則是,目光要集中在沒有負債或很少負債的背景下,考察該公司通過主業經營能得到多大收益,主要是看是否具有持續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