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清河看燈 話聊寬眼界(2 / 2)

日落西山了,範老漢又躲進一家大車店去歇息。掌燈時分,三個人聚到車店,範老漢催促著小梨花:“快陪努爾哈赤逛逛元宵燈火吧!”

元宵節真不愧是燈節。努爾哈赤和小梨花走出店房,迎麵即見城樓紗燈高懸,把個城門樓照得明如白晝。穿過城門,更令人眼花繚亂。一家家門前紅燈綠紗,錦幌彩帶,把條條大街,裝飾得五彩繽紛,像神話中的仙境。

他們穿過一條東西大街,來到了十字路口,隻聽鼓樂喧天,華燈萬盞,觀燈的人流,絡繹不絕。在沿街的一家家門口,各色花燈,精細別致,各不相同。“嫦娥奔月”、“西施采蓮”、“劉海戲蟾”爭麗鬥豔;荷花,梔子,葡萄,牡丹,千姿百態;鶴,鳳,鵲,猴,鹿,馬,魚,蝦,奇巧逗人。特別令人驚異的是“金魚吐珠”、“畫舫藏嬌”的走馬燈,看了更叫人讚歎不已,美不勝收。

小梨花從小在爺爺的熏陶下,眼界很寬。她一邊走,一邊向努爾哈赤介紹道:“元宵掛燈的習俗,始於西漢,盛於唐朝。相傳在唐朝時,每逢元宵佳節,宮廷裏都要搭二十五座高大的燈樓。唐玄宗先天二年,在長安安福門外,由能工巧匠紮製了一個高十丈的巨燈,錦繡流蘇,五彩斑斕。四周懸掛萬盞花燈,千姿百態,火樹銀花,十分壯觀。所以唐朝詩人有詩曰,‘花萼樓前雨露新,長安城裏太平人。龍銜火樹幹燈豔,雞踏蓮花萬歲春。皇宮三五戲春台,行雨流風莫妒來。西域燈輪千影合,東華金闕萬重開。’大阿哥,你不向往那太平盛世嗎?”

努爾哈赤邊走邊聽,他從小梨花的談吐中,不僅了解到盛唐,而且加深了對小梨花的了解。他崇拜得五體投地,仿佛和自己一起逛景的小梨花,就是當年那些風流女才子。他激動了,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他偷偷地捏了一下小梨花的手,身子靠得更近了。

走著,走著,迎麵走來一隊踩高蹺的。一對又圓又大的紗燈引路,緊接著是華服麗帽,各式打扮的踩高蹺的人:豬八戒、孫悟空,逗人發笑;關公、趙雲,令人起敬;青蛇、白蛇,神姿仙態;呂布戲貂蟬更引來陣陣笑聲。努爾哈赤一時看得雙眼發直,兩腿發酸。在緊鑼密鼓中,一對古人裝束的男女,手執彩球,又引來一對龍騰虎躍的獅子。那獅子耍得活靈活現,逼真異常。它時而搔癢舐足,時而打滾抖毛。文靜時,憨然可愛;憤怒時,翻騰若龍。努爾哈赤看得出神了,仿佛自己就是耍獅的青年武士。他不知不覺地抓住小梨花的胳膊,似乎這隻軟乎乎的胳膊,就是那彩球的短柄。當獅子忽地騰空而立時,努爾哈赤竟把小梨花的胳膊攥得疼不可忍,小梨花不由得驚叫起來。

努爾哈赤聽到小梨花驚叫,才意識到自己用力過大,趕緊鬆開手。就在這時,看耍獅子的人群中,忽聽傳出喊叫聲:“那不是努爾哈赤嗎?快抓住他!”

耍獅子的武士們聽到這樣的叫喊,立即將拋出去的彩球收回來,鼓息鑼停,全場一片肅然。眾人都朝著呼叫者看去,隻見那人穿著一件鹿皮長袍,頭上還戴著一個貂皮帽,橫眉立目,在人群中向努爾哈赤的方向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