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2 / 3)

魁星臉:臉譜為石綠色,“火焰赤眉”、“紅發”、“怒眼”,以形容他遭雷火損毀後麵容醜陋。鼻間至額上描繪“七星鬥”及“金鬥”,鬥上為紅色“筆豪”,均係代表他職司的法。演出時,魁星左手持“富貴花”、右手持“如意筆”川劇舞台上的魁星,均用此臉譜。

張鬆臉:張鬆專用。塗抹粉臉,掛“一條龍”髯口(或“吊搭一條龍”)。上部塗粉,下顎骨邊沿保留演員本色皮膚,不塗全粉臉。這是川劇臉譜造型獨特風格之一。勾繪“三角眼”、“八字吊眉”,以示張鬆為人驕傲狡詐。印堂的皺紋象征他有才善謀,長於詭辯。

豆腐幹臉:鼻梁上用白粉勾成豆腐幹狀,一般有方形、:長方形兩種,多用於紈絝子弟、勢力商賈、刁惡師爺之類的角色,如《做文章》中的徐子元,《王三巧》中的蘿德,《玉支璣》中的包有功等。此種臉譜用途較廣,但區別人的好與壞,多在眼、眉間酌變化,淫蕩市儈如《西關渡》中的陳采,勾“三角眼”,眉細而長。風流倜儻、心地善良者,則眉、眼勾法,平而直,白粉塗繪縮小,如《紅梅閣》中的李子春,《遊虎丘》的祝枝山等是。另外一種愛弄拳棒的惡霸少年。如《挑簾》中的西門慶,亦用此臉譜,惟眉、眼粗而直立,即從性格出發加以變化。

勾鼻鷂子臉;又叫“歪斜臉”。兩眼及印堂通向鼻尖,勾白粉,左眼與眉均向上歪斜,嘴型亦同左眼成歪斜狀。在左臉頰塗繪紅疤,右眼角上塗成黑疤,形容醜陋,以示其浪蕩江湖,以偷竊度日的盜賊形象。如《太保廟》中的邱小乙等。

大葫蘆形臉:鼻上用白粉勾――倒置大葫蘆形,上大下小,多用於帝王、神仙之類的角色,如《鬧楚宮》中的楚平王,《營門斬子》中的竇一虎。《雙花樓》中的吳三桂,是一個包攬詞訟的訟棍,則勾繪“三角眼”,“八字吊眉”。太陽穴處描繪膏藥,印堂勾繪歪斜的皺紋,掛“醜三”髯。以示其人狡詐卑鄙,詭計多端的性格。

蝴蝶形臉:臉部用白粉勾成蝴蝶形,屬老醜類臉譜。《九錫宮》中的程咬金,麵部紅潤,以白粉勾繪“菊花臉”.白色須眉,表示他老邁龍鍾,鶴發童顏之相。《秋江》中的艄翁,勾繪白眉和菊花瓣形的粉臉,掛“白四喜”。呈現出一副詼諧風趣、心地善良的形象。

老生扮相:老生臉一般用本色.以白色畫眉,勾皺紋,以示衰老之意。窮途末路者或將死的人,抹油底,勾黑色線條。表示情急、憂鬱者,臉抹淡紅色,眼窩勾淡黑。

正生扮相:正生(即須生)麵部一般用本色,略塗紅,眉黑且長,屬風流儒雅的人物。麵塗油,表示陰森、殺氣。病重將死者,臉為白色或灰色,眉下垂。

文、武小生扮相:文小生網巾壓眉,眉不粗不長,臉部紅、白均勻,以示眉清目秀。武生麵部為肉色底,眉粗,額寬、有威武之態。

用動物圖案表現人物特征,是川劇臉譜的一大特色。例如,江湖豪傑馬俊,人稱“玉蝴蝶”,於是就在馬俊臉上勾畫一隻色彩斑斕的蝴蝶;綠鴨道人的臉上勾畫有展翅的鴨子;蛇精的臉上勾畫有盤曲的藍綠色長蛇,等等。

特別要提到的是,這些動物圖案的繪製,需要完全符合演員麵部肌肉的分布特征。比如,蛇的頭嘴畫在演員的嘴部,蛇身盤在兩頰上,蛇尾伸延至眉肌部位。這樣,演員嘴巴的張閉剛好表現了蛇嘴的張閉,整個麵部肌肉的運動正好帶動了蛇身的爬行。再如《水漫金山》中的蟹將,一隻大蟹螯勾畫在演員的嘴部,嘴肌運動表現的剛好是蟹螯的張合運動。

設計勾畫帶有動物圖案的臉譜,絕不是把動物圖形生搬硬套於臉上,而是需要經過變形、誇張、巧妙安排的藝術處理,不論是用動物的全貌或取其一部分,都需要以角色所需、表演所需,塑造刻畫人物特征為前提。動物臉譜的繪製,要力求色彩明快,具有裝飾美,還要充分考慮劇中角色各個行當的規範,這也就是說,勾畫動物圖案臉譜也要有大花臉、二花臉、小花臉及霸兒臉的區別。

川劇唱腔

川劇在音樂唱腔方麵的最大特點在於,它是由昆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五種不同聲腔組成的,這在中國劇種中是十分罕見的。

昆腔的唱腔基本上保持原“蘇昆”的特點:腔調曲折婉轉,節奏較緩慢,特別講究發音吐字的準確性。伴奏樂器以笛為主,打擊樂中必須加上蘇鑼、蘇鈸。唱腔的曲牌尚存一百多支,如[點絳唇]、[香柳娘]等,絕大多數與高腔曲牌名稱相同,但曲調不同。曲牌運用時,以多支組合的套曲為主,川劇呼之為“成堂曲牌”。

高腔是川劇中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一種聲腔形式,主要特點是:行腔自由,為徒歌式,不用伴奏,隻用一副拍板和鼓點調劑節奏高腔的唱腔高昂響亮,婉轉悠揚,鏗鏘有力,並有幫腔和之。打擊樂采用大鑼大鼓,貫穿於曲牌始終,使幫、打、唱三者緊密結合在一起。在演唱過程中,宣敘調與詠歎調交替使用,幫腔與唱腔互為增輝,加之以密鑼緊鼓的配合,能使舞台氣氛變化無窮。

高腔的曲牌十分豐富,據傳約三百多支,常用曲牌亦有近百支左右。曲牌的結構,包括起腔、立柱和掃尾三部分。另外,高腔曲牌中還有所謂“重腔”、“犯腔”、“鑽腔”、“滾腔”、“飛腔”、“咿腔”、“嗚腔”、“啊腔”的區分。

高腔音樂最有特色的還是它的幫腔。建國前,川劇的幫腔主要是由鼓師領腔,其它樂工人員幫腔。建國後,專門配備了嗓音較好的女幫腔隊。幫腔可起到定調,描述環境,製造舞台氣氛,提示劇中人物的內心感情,代表第三者對劇中人物的評價等作用。

胡琴腔分二黃和西皮兩大類,伴奏樂器以小提琴和川二胡為主,並有嗩呐和笛子的吹奏,適於表現各種情緒。

彈戲是一種唱梆子腔的聲腔,包括情緒極不相同的兩類曲調:一類叫“甜平”,表現欣喜、歡樂的感情。一類叫“苦平”,表現悲哀、淒苦的感情。板式有“一字”、“二流”、“三板”、“垛板”、“倒板”等。

燈戲音樂稱為“燈調”。樂曲一般比較短小,節奏鮮明,旋律明快,聽來有輕鬆活潑的感覺,長於表現詼諧風趣的喜劇場麵。燈調在運用時,也采用曲牌相連接的形式,但因樂曲比較短小,一般隻四句、六句或上下句,所以演唱時,一首(段)樂曲大多配上若幹不同的唱詞反複地唱。曲牌(調)較多。伴奏樂器主要是“大筒筒胡琴”,這種胡琴的琴杆粗而短,琴筒較大,音略帶“嗡”音,建國後加進了川二胡之類的弦樂器。

川戲鑼鼓在川劇音樂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除在戲中起伴奏作用外,還直接表現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演唱時,由於鑼鼓貫穿其間,使唱、做、念、打幾方麵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川劇藝術特有的風格。同時,川劇鑼鼓在整個川劇舞台藝術中起著特殊重要的作用,僅鑼鼓曲牌就有三百支左右。川劇鑼鼓還常用作為音響效果,行船時雙槳劃動的聲音、潺潺的流水聲、嘩嘩奔流的灘聲、颯颯的風聲和灑灑的雨聲,以及搬動沉重物體的撞擊聲等,都能比較真實生動地表現出來。

川劇流派

川劇由於各種聲腔流行地區和藝人師承關係,逐漸形成一些流派。在這些流派中,除象旦行浣(花仙)派、醜行傅(三乾)派、曹(俊臣)派等以傑出藝人稱派外,主要則是按流行地區區分為四派:一是“川西派”,包括以成都為中心的溫江地區各縣,以胡琴為主,形成獨特的“貝調”;二是“資陽河派”,包括自貢及內江區和縣市,以高腔為主,藝術風格最為謹嚴;三是“川北派”,包括南充及綿陽的部分地區,以唱彈戲為主,受秦腔影響校多;四是“川東派”,包括以重慶為中心的川東一帶,在1997年6月18日重慶成為直轄市之前,重慶為四川商業中心,來此演出的外地劇種很多。特點是戲路雜,聲腔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