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樂器
川劇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臉、醜角5個行當,各行當均有自成體係的功法程序,尤以文生、小醜、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戲劇表現手法、表演技法方麵多有卓越創造,能充分體現中國戲曲虛實相生、遺形寫意的美學特色。
川戲鑼鼓,是川劇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使用樂器共有二十多種,常用的可簡為小鼓、堂鼓、大鑼、大鈸、小鑼(兼鉸子),統稱為“五方”,加上弦樂、嗩呐為六方,由小鼓指揮。這是去農村演出的輕便樂隊。鑼鼓曲牌有三百支左右。“裝龍象龍,裝虎象虎”,這一句形容和要求川劇表演的話,在川劇演員中代代相傳。川劇表演具有深厚的現實主義傳統,同時又運用大量的藝術誇張手法,表演真實、細膩、優美動人。
§§§第四節 經典劇目
川劇劇目繁多,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數不完的三列國”之說。其中要以高腔部分的遺產最為豐富,藝術特色亦最顯著,傳統劇目有“五袍”(《青袍記》、《黃袍記》、《白袍記》、《紅袍記》、《綠袍記》)、“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還有川劇界公認的“四大本頭”(《琵琶記》、《金印記》、《紅梅記》、《投筆記》),不少為其他劇種失傳的劇目。1949年後,經過整理,出現了一批優秀的川劇劇目,如《柳蔭記》、《玉簪記》、《彩樓記》等。
川劇的表演藝術有深厚的生活基礎,並形成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劇本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表演真實細膩,幽默機趣,生活氣息濃鬱,為群眾喜愛。有的演員還創造了不少絕技,如托舉、開慧眼、變臉、鑽火圈、藏刀等,善於利用絕技創造人物,歎為觀止。
明末清初,由於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會館的先後建立,致使多種南北聲腔劇種也相繼流播四川各地,並且在長期的發展衍變中,與四川方言土語、民風民俗、民間音樂、舞蹈、說唱曲藝、民歌小調的融合,逐漸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聲腔藝術,從而促進了四川地方戲曲劇種——川劇的發展。
《玉簪記》
南宋時潘必正,其父在官時,曾給他和陳某之女嬌蓮訂婚,以後兩方消息隔絕。金國十六年,嬌蓮因父早死,又遭金兵南侵之亂,不得已入金陵城外女貞觀為女道士,改名陳妙常。
這時,潘必正已是舉人,赴京會試落第,羞於回家,就寄居在他姑母主持的女貞觀裏,因此得和妙常見麵,互相愛慕。
事情被觀主發覺以後,立逼著潘必正往京都趕考,企圖把他們二人隔離開。等潘走後,陳妙常催船追到江心送別,贈物訂盟,忍淚而別。
後來潘必正考中了進士,榮歸故裏,才知道他的父親曾經代他訂過婚,原來就是自己的意中人陳妙常,於是迎娶過門,結成夫婦。
《茶敘》是《玉簪記》中的一出,描寫陳妙常在佛殿上見到潘必正以後,烹煮香茗,邀請潘必正前清談,這是潘陳戀愛的開始。
《玉簪記》本是一個悲劇故事,而我們所看到的則是樂觀向上、求索進取的精神狀態。潘必正秋夜閑庭信步,聽到陳妙常孤淒幽怨的琴聲,使他深受感動,不知不覺要吐露心曲,這就有了喜劇意味濃鬱的“琴挑”片段。
如果說“琴挑”是潘、陳二人的一見鍾情,那麼緊隨其後的“問病”、“偷詩”,則是陳、潘各自為心中愛情所做的大膽試探。潘因思念生病,陳借故來慰問;陳相思而作賦,潘恰好“偷詩”而頌。一來一往,使觀眾不僅看到了兩顆心在情感上的纏綿眷戀,更看到了他們思想觀念上的契合。麵對封建禮教與道教清規,兩個人義無反顧,好事多磨,姑母發現他們的秘密後強行催逼侄兒再次赴試,妙常以她女兒家堅貞不渝的愛情信念,借一葉扁舟追至江心,兩人秋江盟誓。在潘中進士後,兩人終於合浦珠還,鴛夢重溫。此時,古典藝術的力量便發展到了極致,一切外部環境的困苦、艱難所造成的悲劇因素,在人心向善、樂觀通達的精神境界麵前,最終都顯得那麼軟弱無力。
《皮金滾燈》
又名《皮金頂燈》、《祭棒槌》 燈戲 傳統戲 小戲
皮金遊手好閑,學而無成,不務正業,其妻杜氏受皮父遺命對皮金管教甚嚴。一日,皮金又與書友下棋忘歸,杜氏命女兒丟女叫其回家,予以"跪炭碴"、"頂燈"、"吹燈"、“滾燈”等苛罰,稍不如意則以棒槌痛打。皮金一氣之下,砍了棒槌。其妻命皮金做文一篇,祭悼棒槌。皮金故意在祭悼儀式中耍弄杜氏、丟女,並趁機悄俏溜走。
該劇以醜、旦角應工,為醜角功夫戲,著重於表演技巧,飾演皮金者必須腰、腿功紮實,技巧熟練。演出中不同的演員,各有不同的技巧表演,除"頂燈"、"吹燈"、"滾燈"等主要表演內容外,有的還加入"耍棍"、"吞水吐水"等表演。唱、講方麵如"哭五更"、"讀祭文"等頗有風趣。
《巴山奇冤》
晚清,巴山縣遭大旱,饑民們為了生存,到縣衙門前求縣令孫雨田開倉放糧。孫雨田謊稱無糧可放,要向上峰呈文速撥救濟糧,騙過了饑民。孫雨田到了成都,對總督恒寶謊稱巴山民變,還說饑民揚言要斬恒寶之頭以謝四川,恒寶不察真相,下劄剿辦。饑民們以為來兵是來發救濟糧的,大家興高采烈地出城迎接,不料提督李有恒竟率兵剿殺,3000人命死於一旦。孟秀才僥幸逃脫,與娘子準備一起逃往成都,可是又遇清兵,幸得袁鐵匠舍身相救,才得逃脫。秀才進了成都,到望江樓尋訪霓裳,遇見孫雨田,並洞悉了他的真麵目。秀才在道台總督大堂上,對恒寶麵陳巴山冤案,求他懲辦罪魁禍首。
恒寶得知上當,但剿辦之劄是自己親手所下,便要殺秀才,但被愛妾霓裳說情救下,秀才遭了鞭笞,被逐出道台大門,霓裳相送,秀才於無意中得知張之洞入川主考。秀才回到連升店,與娘子言述仍要告狀,娘子卻以上吊相勸。秀才進了考場,利用這個機會為三千冤魂鳴不平,大書巴山冤案,被張之洞帶回京城直接麵奏皇太後,皇太後派譴專使入川調查。孫雨田為了保住狗命,向恒寶獻計篡改劄子:將"剿辦"改成"撫辦",讓李有恒當替罪羊。計成之後,劄子又落入霓裳之手,送給了秀才。
孫雨田逼迫索要,秀才藏起劄子,巧妙應付,當他誤以為計成,拿出劄子正高興地觀看時,不想被班頭抓獲,正要帶走,與送錄取通知的欽差隨員相遇,秀才才得獲釋。欽差會審大堂,孫雨田稱他報的確係災情,恒 寶則說他下的劄中是"撫辦",李有恒不知中計,亮劄對質時,才發覺劄子變了。秀才揭穿真象,欽差下令斬了李有恒、孫雨田,假革恒寶,並傳太後旨意,賜秀才為告狀狀元。欽差呈上皇封禦酒,暗中投毒,秀才飲後中毒身亡,於是,又鑄成一樁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