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好萊塢電影時代的終結(3 / 3)

提問:好萊塢電影是占據主流地位的,那麼國際電影的趨勢會不會走美國一樣的道路呢?

回答:我不敢肯定,但是肯定是不會完全一致的。從社會和人口發展的角度來看,人口變化和婦女的社會地位密切相關。意大利的人口出生率降到了有史以來的最低點,意大利是個天主教國家,它的人口變化完全是因為婦女社會地位的提高。因此,我們的研究應該是區分不同文化、不同國家、不同社會裏婦女的地位來進行。

提問:電影《臥虎藏龍》在奧斯卡獲獎,這是否意味著外國電影進入美國市場?

回答:這是有可能的。而且據我所知《臥虎藏龍》在中國並不受歡迎。這部電影的導演李安還曾經導演過《理智與情感》這類與他個人文化背景大相徑庭的電影,美國味十足。《臥虎藏龍》正是以西方的方式詮釋的東方故事,以異國情調來吸引美國觀眾。美國人對中國電影很陌生,他們對電影的期望僅僅是異國情調,因此《臥虎藏龍》在美國受歡迎。而中國觀眾對這部電影有其他的期望,當他們發現實際並不符合他們的期望時,這部電影也就不會受歡迎了。盡管我是在研究現代電影,但是我本人還沒看過這部電影。我的學生建議我去電影院看,因為《臥虎藏龍》的視覺效果很強。但是每次去電影院我都得帶著6歲的女兒,當然隻能看她愛看的電影。現在隻能等《臥虎藏龍》發行錄像帶了。不過,我認為這部電影極大地開闊了美國觀眾欣賞外國風格電影的眼界。美國觀眾所熟悉的成龍、吳守森的動作片並不能代表中國電影的風格,他們體現的更多是香港風格。

提問:您從人口統計學的角度解釋了好萊塢電影業的衰落,但是我還聽說過兩種說法是:好萊塢失去了想像力和社會責任感。

回答:你提出了兩個很重要的問題:一是好萊塢製片商的想像力缺失,二是好萊塢製片商的社會責任感缺失。對於第一個問題,我想說的是,好萊塢電影隻有四分之一能實現收支平衡。如果你想燒錢,最好的辦法就是投資電影,因為你隻有四分之一的機會能收回成本,能不能賺錢還是另一回事。因此,所有的好萊塢製片廠所竭力追求的就是降低風險。如何降低風險呢?就是製造具有最大進入市場機率的電影,或者製造人人都願意自己的兄弟一起去電影院看的電影。例如,耗資1億美元拍攝的Titanic《鐵達尼號》,它是曆史上第一部票房收入以10億計的電影。不僅投資可觀,他們對演員的挑選也是周密策劃的。為什麼選擇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和凱特·溫斯萊特主演《鐵達尼號》呢?因為他們最吸引十幾歲的女孩子。為什麼《鐵達尼號》獲得如此成功呢?因為這部被定為PG13級的電影,吸引13歲到25歲的人觀看。隻要年滿13歲就可以去電影院看這部電影,這對《鐵達尼號》而言十分重要,因為正是這些13歲以上的女孩子們一遍又一遍地到電影院去看這部電影。

製造藝術電影也是可以賺錢的,例如獨立製作的電影,但是前提條件是盡量降低成本、降低風險。例如《我為瑪麗狂》,它的製作成本是200萬美元卻賺了上億美元的利潤。我們還必須了解一點,其實所有製片廠都屬於像默多克這樣的大型的跨國公司。所以電影製造隻是各個大型媒體帝國裏的一小部分而已。製片商的運作總是與母公司的其他產業密切配合、是為其他產業服務。同時電影製造通過與電視、網絡、軟件、電子遊戲等產業的合作來降低自身的風險。

至於好萊塢電影的社會責任感,比較婉轉地說就是“胡說八道”!我不認為好萊塢電影是出於社會責任感,他們隻考慮商業利益。我們不能指望靠好萊塢電影來管束什麼先進的家庭觀念。

提問:中國每年從好萊塢進口10部大片,票房收入比國產電影要高,怎麼說好萊塢電影死亡了呢?電影是人類夢想所在,好萊塢電影所創造的美和力量是其他電影無法取代的。如果說好萊塢電影終結了,那麼誰能取代它呢?

回答:我這個演講題目或許有點煽情,我並不是說好萊塢電影終結了。過去我們認為好萊塢電影業是為美國電影院的觀眾提供電影的,製片商心目中的觀眾是13歲到25歲的白種男孩。我要說的是,這個邏輯已經站不住腳了。好萊塢電影仍然存在,人們仍然會去電影院,但是在電影院放映電影的作用改變了,超出了電影業本身並成了其他產品的廣告。

提問:我想知道您將如何回答您在演講結尾提出的問題,研究電影究竟是哪一門學科?

回答:我在美國研究所工作,因此有機會對美國家庭結構的變遷有所研究,有機會研究美國家庭和文化在過去25年裏的關係。電影研究包括了社會學、經濟學、人口統計學等等,如果一定要說是哪一門學科,概括地應該說這是文化研究。問題是,文化研究在美國必須有明確的含義、明確的文字解釋。我要求我的學生要注意日常生活、思考電影、電視與個人的關係。

提問:您所期望的電影是什麼樣的?您最喜歡哪一部電影?

回答:短時期內,美國的電影仍然是以家庭觀眾為目標,“美國派”會不斷地有續集,青少年觀眾將成為主流。長遠來看,我不能確定,20年後電影院都不知道是否還存在了。

至於我最喜歡的電影,應該說是對我人生有觸動的電影。每個人都會有一些與電影密切相關的人生經驗,關鍵不在於電影本身而在於和你一起看這部電影的人。在我的人生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電影是“SoundofMusic”(《音樂之聲》)。為什麼呢?這大約是1965年的電影,當時我16歲。我是鄉下一個貧窮家庭的孩子,《音樂之聲》在離我家20英裏的一個大城市裏上映。那時候我夢寐以求的事就是和一個家裏比我富有的女孩子約會。我惟一能想到可以打動她接受約會的辦法就是帶她到市中心去看《音樂之聲》。因此,我們的電影研究是應該和每個人的生活聯係起來,把研究建構在這些電影、電視、音樂、電子遊戲和個人經曆的關係上。我要求我的學生每看一部電影都要寫感想,我為他們布置的第一個題目就是“你最喜歡的電影”。他們所談到的並不是什麼理論,而是個人經曆,比如“我和父親一起看電影”。

提問:《花木蘭》是一部以美國方式講述中國故事的電影,您認為這是好萊塢變革的一種模式嗎?

回答:我對中國了解不多,不能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不過我認為迪斯尼僅僅是利用了這個故事的內容而已,與中國文化無關。因為這是講述一個女孩扮成男孩的故事。一般認為吸引男孩進電影院比吸引女孩要容易,因為女孩會去看男孩的電影而男孩不會去看女孩的電影。因此,迪斯尼考慮的是什麼故事能同時吸引女孩和男孩,而《花木蘭》正是他們想要的故事。

提問:什麼中國電影能進入美國主流市場?

回答:中國電影能進入美國市場。世界其他電影業所麵對的問題是美國電影市場難以進入。沒有其他國家能夠投資拍攝《鐵達尼號》這樣的電影,也沒有其他電影市場能為這部電影帶來數以10億的票房收入。好萊塢電影的陰影仍然籠罩著其他國家的電影業。其次美國的媒體市場是世界上最大的絕緣體,我們看的外國電影比你們看的美國電影要少得多,美國電視台的黃金時間從來沒有播放過一個外國節目。中國電影並非在美國電影市場中完全沒有立足之地。它可以擁有一部分特定的觀眾。中國電影業必須首先在國內發展起來,在國內市場能賺到錢才能保證在美國市場上不賠錢。

提問:您說20年後電影院可能會消失,有沒有可能是被新型的電影院代替了呢?

回答:這是有可能的。電影院不一定非得用來看電影。首先,技術的發展使電影可以通過數碼技術來拍攝存儲;其次,數碼技術使通過衛星傳送電影成為可能。隻要解決了傳輸過程的信息保密這就是可行的。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通過衛星傳輸電影以外的東西到電影院,比如棒球比賽、拳擊比賽。這樣電影院就能繼續生存下去,人們仍然會到電影院去吃爆米花,隻不過不一定是為了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