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是一種美德,是一種為人處世的策略,你寬待別人,別人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回報你。道理每個人都懂,但到了實際之中卻又回到了小肚雞腸、睚眥必報的狀態。也許這就是偉大和庸人之間的差距吧。要知道,有仇不報真君子。如果別人偶然間傷害了你,你懷恨在心必報之而後快,那麼反過來對方也會因為你的報複而報複,如此冤冤相報,簡直沒有了盡頭。並且,報仇還會損失大量金錢、時間,真是得不償失。倒不如你回報一個寬容的微笑,對方見了,必然有愧於心,主動向你道歉,大家言歸於好,豈不是皆大歡喜?
1.有仇不報,擁抱你的敵人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會有磕磕碰碰,總會遇到使自己不愉快的人或事。發泄一通固然痛快,但卻會因此獲罪於人,無意間為自己樹立了敵人。要想成為一個有本事的人,不讓過多的敵人阻住你前進的道路,就應該像聖經上說的那樣,愛你的“敵人”。
美國西部拓荒時期,一位牧場的主人因為全家大小被土匪槍殺,因而變賣牧場,天涯尋仇。
家毀人亡,這種仇誰都想報,可是等當這位牧場主人花了十幾年的時間,終於找到殺他全家的凶手時,才發現他已經老病纏身,躺在床上毫無抵抗能力,請求牧場主人痛快給他一槍,以擺脫痛苦。牧場主人把槍舉起,又頹然放下。
結果是,牧場主人沮喪地走出破爛的小木屋,在夕陽照著的大草原中沉思,他喃喃自語:“我放棄了一切,虛度了十幾個寒暑,如今我也老了,報仇,它到底又有什麼意義呢……”
這是當年一部美國電影裏的情節,電影是人編的,但編劇者根據的也是現實生活,它告訴了我們“有仇不報真君子”的道理。
為什麼我們要提倡“有仇不報”呢?我們首先來看看一個人“報仇”所需要的投資。
精神的投資——每天計劃“報仇”這件事,要花費很多精神,想到切齒處,情緒心神的劇烈波動,更有可能影響到身體的健康。
財力的投資——有人為了“報仇”而投下一輩子的事業,大有“玉石俱焚”的味道,就算不放下一輩子的事業,也要花費不少的財力做部署工作。
時間的投資——有些“仇”不是說報就能報,三年、五年,八年、十年,甚至20年、40年都有可能報不成,就算報成了吧,自己也年華老去了。
由於“報仇”的事業投資太大,卻還不一定能報得成,而不管報得成報不成,自己都要元氣大傷。因此,我們還是主張“有仇不報”。
一個成熟的人、有智慧的人,知道輕重緩急,知道什麼東西對他更有意義、有價值。“報仇”這件事雖然可消“心頭之恨”,但“心頭之恨”消了,也有可能就失去了自己,所以“真君子”有仇不報。
人和動物有些方麵是不同的,動物的所有行為都是依其本性而發,屬於自然的反應;但人不同,經過思考,人可以依當時需要,做出各種不同的行為選擇,例如——“愛你的敵人”。
“愛你的敵人”,這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因為絕大部分人看到“敵人”,都會有滅之而後快的衝動,或環境不允許,或沒有能力消滅對方,至少也會對其保持一種冷漠的態度,或說說讓對方不舒服的嘲諷話,可見要愛敵人是多麼的難。
然而,就因為這些難以做到的事,所以人的成就才會有高有低,有大有小,也就是說,能當眾擁抱“敵人”的人,他的成就往往比不能愛“敵人”的人高得多。
能愛“敵人”的人是站在主動的地位,是“製人而不受製於人”。你采取主動,不隻迷惑了對方,使對方搞不清你對他的態度,也迷惑了第三者,搞不清楚你和對方到底是敵是友,甚至都有誤認你們已經“化敵為友”。可是,是敵是友,隻有你心裏最明白,但你的主動,卻使對方處於“接招”、“應戰”的被動態勢,如果對方不能也“愛”你,那麼他將得到一個“沒有器量”之類的評語,一經比較,二人的分量立即有輕重。所以,當眾擁抱你的“敵人”,除了可在某種程度之內降低對方對你的敵意,也可避免惡化你對對方的敵意。換句話說,為敵為友之間,留下了一條灰色地帶,免得敵意鮮明,反而阻擋了自己的去路和退路。
此外,你的行為,也將使對方失去對你攻擊的立場,若他不理你的擁抱而依舊攻擊你,那麼他必定招致別人的譴責。
最重要的是,愛你的“敵人”這個行為一旦做了出來,久而久之就會成為一種習慣,讓你能容天下人、天下物,出入無礙,進退自如,這正是成就大事業的本錢。
在競技場上,比賽開始前二人都要握手敬禮或擁抱,比賽後也一樣再來一次,這是最常見的當眾擁抱“敵人”的現象。
“愛你的敵人”,這是在豐富我們人際關係中必修的一課,也是最難的一課,連“敵人”都可以愛,還有什麼不可放下,還有什麼人不能愛,擁有這種涵量的人,他本身就已經具有了很大的能量。
2.寬以待人,以禮服人
做人有多大的心胸,便能做多大的事業;有多大的心胸,便能有多大的人格魅力。寬以待人,說的就是用博大的胸懷來麵對一切怨恨、一切煩惱,這樣不僅會使自己解脫,同樣也會給別人帶來方便。
俗話說,得饒人處且饒人。人與人之間平等相處,共同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本無大的利害衝突。“不饒人”可以把小事變成大事,這樣也會給你自己增添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對誰都沒有好處。所以,做人要有寬容厚道之心。
南宋時期有一個叫沈道虔的人,家有菜園,種有蘿卜。這天,沈道虔剛從外麵回來,發現有一個人正在偷他家的蘿卜,他趕緊回避開,等那人走後他才出來。又有一次,有人拔他屋後的竹筍,沈道虔便讓人去對拔竹筍的人說:“這筍留著,可以長成竹林。你不用拔它,我會送你更好的。”他讓人買了大筍去送給那人,那人羞愧得沒有接受,沈道虔就讓人把大筍直接送到了那人家裏。沈道虔家貧,常帶著家中小孩去田裏拾麥穗。偶爾遇上其他拾麥穗的人相互爭搶,他就把自己拾到的全部送給爭搶的人,爭搶的人因此感到非常慚愧。
無獨有偶,曹操的曾祖父曹節同樣以仁厚著稱。有一次,鄰居家的豬跑丟了,而此豬與曹節家裏的豬長得一樣。鄰居就找到曹家,說那是他家的豬。曹節也不與他爭,就把豬給了鄰居。後來,鄰居家的豬找到了,知道搞錯了,就把曹節家的豬送回來了,連連道歉,曹節也隻是笑笑,並不責怪鄰居。
這兩則故事裏的古人,都為“別人不好處”掩藏了幾分,都體現了一種寬以待人的胸懷。表麵看來,沈道虔和曹節的表現似乎有些無是無非,甚至顯得有些窩囊懦弱,但實際上卻顯出了他們寬大厚道的品德。偷蘿卜、拔筍、爭麥穗,是不好的行為,但也是人窮家貧的無奈,何必深責?替他掩藏幾分,反倒能使其自慚改過。鄰居錯認了豬,盡管有自私的一麵,但失豬對一般人家來說畢竟也是大損失,情急之下錯認,也可以理解。古人一心為他人著想,為他人寧可自己吃虧,正是胸襟寬闊、與人為善的體現。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所說的“寬以待人”,是針對“別人”——我們的鄰居、同事、朋友的一般過錯的,特別是他們對我們自己所犯的過錯,是“人民內部的矛盾”,而絕不是包庇犯罪之類的事,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對同事的一般“不好處”,不采取粗魯的方法來公開揭穿打擊,而是厚道待人,是要讓其自己慚愧反省,否則,就有可能傷害同事的自尊心,甚至還會使事情進一步惡化。
沒有根據,就隨便猜疑他人,這不正說明我們缺乏對他人的最基本的信任,缺乏仁愛寬厚、與人為善的寬大胸懷嗎?
做人原本是很簡單的事情,互相猜疑、猜忌卻把原本簡單明了的問題也變得複雜起來,而稍有一點寬厚之心就可緩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何樂而不為呢?
3.有多大心胸,能成多大事業
一個人應該曉得如何饒人,而絕對不能用一種仇恨、憤怒的態度去跟人斤斤計較。如果是這樣,隻會增強對方的敵意,搞壞身邊人的心情,同時也給自己的事業帶來損失。
有人認為,“寬恕是一種比較文明的責罰方法”。隻有在有權力責罰卻不責罰的時候,才是一種寬恕,在有能力報複時而不報複,才是一種饒恕。如果是一種無能為力的屈辱,卻假冒寬大以自欺欺人,替自己裝門麵,便毫無價值與意義可言了。
有大智慧的人,都具有這種容饒寬恕的品德。老子所說的“甘願做天下的溪澗,甘願做天下的川穀”就是這個意思。孔子也說:“有盛德的人不輕佻、欺侮,輕佻、欺侮的君子,會蒙蔽人心;輕佻、欺侮的小人,欺罔而盡人力。”一個人不能做到不仗勢欺人,沒有願意請謀害自己的魔鬼吃櫻桃的品德,是不會有什麼偉大的成就的。這種內在的優良品德,發揮出來的,便是人們常說的“大度”。
任何一位偉大的事業家,都具備大度的胸懷,隻是有時我們沒有注意到,或者被史學家所疏忽。
例如班超,人們都知道他有顯赫的武功,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大度。當他決定把事業的基礎建築在西域時,便統兵遠征,有位叫李邑的官員就曾在皇帝麵前進班超的讒言,說班超的遠征難以成功,並說他攜著愛妻,帶著愛子,在外享受安樂,沒有歸漢的心思,此外又說了許多子虛烏有的事,請皇帝下詔書讓他回國。事情被班超知道後,便遣送妻子回來,以示歸漢之心。
後來,李邑因事奉旨到西域,詔書中說班超可以留李邑為從事。如果常人來處理這樣的事,就認為李邑確實是班超事業前途中的一個敵手,奉詔留下李邑,就可以追究他從前的讒毀之罪,又能免除朝廷的心腹之患,簡直是一箭雙雕,但是班超並不因過去那些事耿耿於懷,斤斤計較,反而讓李邑護送烏孫侍子回京師。當時徐幹勸班超按照詔書的旨意,留下李邑,以免再為自己添麻煩。班超說:“我從內心省視沒什麼內疚的,何必顧慮他人的說法。”隻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班超的大度。
測度一個人物的成功大小,也必須以容饒寬恕的大度去衡量他,隻有能寬恕人,才能容饒人;隻有能容饒人,才能掌管人、使用人;隻有能掌管人、使用人的人,才能成就他的偉大、高尚的事業與功德。
4.人生難得糊塗——該閉眼時不要睜
應變不一定要快,也不一定要以變應變,要看情況說話,有些時候,假裝糊塗、裝聾作啞反倒是最適當的應變方式。
戰國時期,楚莊王親自統率大軍出外討伐,結果大獲全勝。為了慶祝赫赫戰功,莊王在漸台宴請群臣。莊王舉杯祝賀,與眾愛卿同歡共飲,並招來嬪妃們和群臣同席暢飲。此時,漸台上鍾鼓齊鳴,歌舞不斷,人們猜拳行令,興致極高,不知不覺中日落西山。可是莊王興猶未盡,遂命人點起蠟燭夜宴,又命寵妃許姬斟酒助興。
不巧,這時忽然刮來一陣大風,將蠟燭全都吹滅。黑暗中,一個人趁著混亂,竟然拉住了許姬的衣袖。
許姬異常惱怒,卻又不便聲張,掙紮之中衣袖被撕破。直到她機警地扯斷那人帽子上的纓帶,那人才驚慌失措地溜掉,許姬走到莊王跟前,附耳稟報了實情,並請求莊王查辦那個色膽包天之人。
莊王聽罷,沉吟片刻,吩咐左右先不要點蠟燭,然後命令眾卿解開纓帶,摘下帽子,縱情暢飲。群臣聞言,紛紛解開纓帶,摘下帽子,這時莊王才命人掌燈點燭。在燭光之下,但見群臣絕纓飲酒,已無法辨認誰的纓帶被扯斷了。莊王就像沒發生過什麼事一樣,與眾人飲至深夜方散。
又過了幾年,莊王出兵伐晉,命襄老為前軍統帥。襄老回到營地後,召集屬下商討策略。其部將唐狡請命,願為大軍開道,不獲全勝不返營。於是,唐狡隻帶領幾百名親兵,連夜奔襲而去。由於唐狡驍勇善戰,晉軍被殺得落荒而逃。莊王的後續大軍一路竟未遇到一個阻兵,直取鄭國都城滎陽。
慶功會上,莊王稱讚襄老用兵神速,勇敢非凡。襄老卻說:“實非老臣之力,而是部將唐狡孤膽製敵的功勞。”
莊王遂召見唐狡,並當眾加倍賞賜。唐狡忙跪下道:“臣受君王之恩賜已經很厚了,哪敢再領賞呢?”莊王驚訝道:“寡人並不認識你,怎麼說受過我的賞賜呢?”唐狡愧色滿麵,低聲謝罪:“絕纓夜宴上扯住美人衣袖的就是我。大王不追究我的死罪,我一直感激你,沒有一天忘了這事,所以這一次我率軍進攻,是準備以死相報”。
在場的大臣聽了,才恍然大悟,為什麼那天晚上莊王命令人們解纓摘帽,頓時對莊王的做法都非常敬佩。襄老不禁讚歎道:“倘若當初君王不能容人之過,諒解別人,而是在絕纓夜宴上明燭治罪,又怎能得到唐狡拚力死戰呢?”
有些事情,你非要硬去較真,就會愈加麻煩;相反,你若裝癡作聾,來他個“難得糊塗”、“無為而治”,也許會有滿意的結果。莊王麵對突如其來的變故,沒有小題大做,而是以平靜的語氣命令人們解纓摘帽,息事寧人,從而得到了唐狡的以死相報,這才是大丈夫所為啊。
5.養成寬容忍讓的習慣,做一個胸懷寬廣之人
一個以敵視的眼光看人,對周圍的人戒備森嚴,心胸窄小,處處提防,不能寬大為懷的人,必然會因孤獨而陷入憂鬱和痛苦之中;而寬宏大量,與人為善,寬容待人,能主動為他人著想,肯關心和幫助別人的人,則討人喜歡,被人接納,受人尊重,具有魅力,因而也能更多地體驗成功的喜悅。
寬以待人,就是在人際交往中有較強的容忍度。人們往往把寬廣的胸懷比作大海,能廣納百川之細流,也不拒暴雨和冰雹;也有人把忍耐性比作彈簧,具有能屈能伸的韌性。有人說:“誰若想在困厄時得到援助,就應在平時待人以寬。”意思是說,容忍接納、團結更多的人,在順利的時候共奮鬥,在困難的時候共患難,進而增加成功的力量,創造更多成功的機會。反之,容忍度低,則會使人疏遠,減少合作的機會,為自己增加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