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往能夠將別人的缺點看得一清二楚,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因此而嚴厲地指責別人。在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隨時體諒他人,在溫和且不傷害人的前提下,適宜的提醒別人。以嚴厲的態度對待別人,容易招致對方的怨恨,反而無法達到目的。
處世做人不應用苛刻的標準去要求別人,要尊重人家自由的權利,隻有做一個肯理解、容納他人的人,才會受到他人的歡迎。而對人吹毛求疵,付人批評教沒完沒了的人,不會有親密的朋友,大家對他隻有敬而遠之。
因此,人應當有廣闊的胸懷,宏大的氣度。大河裏生活的魚,不會因為遇到一點點風浪就驚慌失措;而小溪裏的魚則不同了,一感覺到有點異常動靜,立刻四處逃竄。人也是這樣的,胸襟坦蕩寬廣的人不會為芝麻大小的事忙得團團轉,他們把目光投向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他們是做事穩重、態度從容不迫的人。
戰國時,梁國與楚國交界,兩國在邊境上各設界亭,亭卒們也都在各自的地界裏種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勞,鋤草澆水,瓜秧長勢極好,而楚亭的亭卒懶惰,對瓜事很少過問,瓜秧又瘦又弱,與對麵瓜田的長勢簡直不能相比。楚人死要麵子,在一個無月之夜,偷跑過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給扯斷了。
梁亭的人第二天發現後,氣憤難平,報告給縣令宋就,說我們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扯斷好了。宋就聽了以後,對梁亭的人說:“楚亭的人這樣做當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們明明不願他們扯斷我們的瓜秧,卻為什麼再反過去扯斷人家的瓜秧呢?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學,那就太狹隘了。你們聽我的話,從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長得好,而且,你們這樣做,一定不可以讓他們知道”。
梁亭的人聽了宋就的話後覺得有道理,於是就照辦了。楚亭的人發現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好似一天,仔細觀察,發現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澆過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裏悄悄為他們澆的。楚國的邊縣縣令聽到亭卒們的報告後,感到非常慚愧又非常敬佩,於是把這事報告給了楚王。楚王聽說後,也感於梁國人修睦邊鄰的誠心,特備重禮送梁王,既以示自責,也以示酬謝,結果這一對敵國變成了友鄰。
以仁恕之道推及他人,可以使人有個寬廣的胸懷,容忍別人的過失。同時,也可以不因別人合理的指責而遷怒於人,達到人際關係的和諧。
生活中常常有些人,無理也要爭三分,得理不讓人,小肚雞腸。相反,有些人真理在握,不聲不響,得理也讓他三分,顯得綽約柔順,君子風度。前者,往往是生活中的不安定因素,後者則具有一種寬仁高尚之心。一個活得嘰嘰喳喳,一個活得自然瀟灑。
假如是重大或重要的是非問題,自然應當不失原則地論個青紅皂白,甚至為追求真理而獻身也值得。但日常生活中,也包括工作中,有人往往為一些非原則性問題,一些雞毛蒜皮的問題爭得不亦樂乎,誰也不肯甘拜下風,說著說著就較起真來,以至於非得決一雌雄方才罷休,嚴重的甚至大打出手,或鬧個不歡而散,影響團結。
時下裏流行一句話:“玩深沉”。其實,有些場合玩點深沉正顯示了大度綽約的風姿。爭強好勝者未必掌握真理,而謙和的人,原本就把出人頭地看得很淡,更不屑說一點小是小非的爭論,根本不值得稱雄了。越是你有理,越表現得謙和,往往越能顯示一個人的胸襟之坦蕩、修養之深厚。
與人方便,自己方便。以善良的人性為人處世,自然會獲得他人的認可。青年人要有本事,一定要有一個開闊的胸懷,隻有養成了使自己的胸襟開闊,坦然麵對,包容一些人和事的習慣,才會在將來取得事業上的成功與輝煌!
6.忘記他人過錯,笑對未來生活
人生常有一些所謂厄運,隻是因為對他人一時的狹隘和刻薄,而在自己的前進路上自設的一塊絆腳石罷了;而一些所謂的幸運,也是因為無意中對他人一時的恩惠和幫助,而拓寬了自己的道路。
寬容猶如冬日正午的陽光,去融化別人心田的冰雪,將其變成潺潺細流。一個不懂得寬容別人的人,會顯得很愚蠢,大概也會很快蒼老;一個不懂得對自己寬容的人,會因為將生命的弦繃得太緊而傷痕累累,抑或斷裂。
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容不忽視功利的環境裏,倘若太吝惜自己的私利,而不肯為別人讓一步路,這樣的人最終會無路可走;倘若一味地逞強好勝,而不肯接受別人的一絲見解,這樣的人最終會陷入世俗的河流中而無以向前;倘若一再地求全責備,而不肯寬容別人的一點瑕疵,這樣的人最終宛如身處高高的山頂,因缺氧而窒息。
寬容並不意味著對惡人的遷就和退讓,也非對自私自利的鼓勵和縱容。誰都可能遇到情勢所迫的無奈,無可避免的失誤,考慮欠妥的差錯。所謂寬容,就是以善意去對待有著各種缺點的人們。這樣一來,就會因其寬廣而容納了狹隘,因其寬廣顯得大度。
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自己的利益和別人利益發生衝突,友誼和利益不可兼得時,首先要考慮舍利取義,寧願自己吃一點虧。古人雲:“吃虧是福”,這絕對不是阿Q式的精神自慰。
《菜根譚》中講:“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嗜。此是涉世一極樂法。”可謂深得處世的奧妙。
有這樣一個女人,總在喋喋不休地向人們說鄰家的汙穢不堪。有一回她故意將一位朋友領到家裏,指著窗外說:“您看那家繩上晾的衣服,多髒!”可那位朋友卻悄悄地對她說:“如果你看仔細點兒,我想你能弄明白,髒的不是人家的衣服,而是你自家的窗子。”
是啊,我們在同一片藍天下生活,為什麼不學著去寬厚地待人,而是去輕易地指責別人呢?即使髒的真是鄰家的衣服,我們為什麼不能表示理解和容忍呢?要知道,這樣做不會給我們造成任何損失。
李美畢業後初入社會,在某合資公司外貿部就職,不幸碰上一個愛拍馬屁,什麼本事也沒有的主管。此人每天下班後沒什麼事兒,也要跟著日本科長拚命“加班”,並且無事生非,把白天整理好的文章弄得一團糟,轉眼出了錯,又把責任全都推給李美。李美不是一個會“爭”的女孩子,隻好忍氣吞聲,等日本科長長出“火眼金睛”,結果等了三個月,還是等不來一句公道話。
一氣之下,李美就去了另外一家外資公司。在那裏,她出色的工作博得了許多同事的稱讚,但無論如何也沒法使苛刻、暴躁的馬經理滿意。心灰意冷間,李美又萌動了跳槽之念,於是向新加坡總裁遞交了辭呈。
總裁先生沒有竭力挽留李美,隻有告訴她自己處世多年得出的一條經驗:如果你討厭一個人,那麼你就要試著去愛他。總裁說,他就曾雞蛋裏挑骨頭一般在一位上司身上找優點,結果,他終於發現了老板兩大優點,而老板也逐漸喜歡上了他。
李美依舊討厭她的經理,但已經悄悄收回了辭呈。她說:“現在想開了,作為一個成熟的人,應該放開心胸去包容一切、愛一切。換一種思維看人生,你會發現,樂趣比煩惱多。”可以說,李美已經成熟了許多,真正明白了寬以待人的道理。
卡耐基說:“如果一般說來你不喜歡他人,有個簡單的方法可以教化這種特性:尋找別人的優點,你一定會找到一些的。”釋迦牟尼說:“以愛對恨,恨自然消失。”試著去愛你不喜歡的人吧,他們也會喜歡你的。
當我們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很深的心靈損傷之後,我們自然會對傷害者產生怨恨情緒。一位婦女希望她的前夫和新妻的生活充滿艱難困擾,一位男子希望那位出賣了自己的朋友被解雇。怨恨是一種被動的和侵襲性的東西,它像一個化了膿的不斷長大的腫瘤,使我們失去歡笑,損害健康。怨恨,更多地危害了怨恨者自己,而不是被怨恨的人。因此,為了我們自身的緣故,這個腫瘤必須切除。
然而,這個腫瘤又如何能割除呢?小孩子張開小手,可以讓抓在手中的彩蝶飛走,那麼,你也能這樣讓心靈的創傷也離你而去嗎?
下麵就是幫你實施寬恕的幾點方法:
(1)正視你的怨恨
沒有人願意承認他在恨別人,因而往往把怨恨藏在心底,但怨恨卻在平靜的表麵下奔流,損傷了我們的感情。承認怨恨,就等於強迫我們對靈魂施行手術,以求早日痊愈,即做出寬恕的決定。我們必須承認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麵對另外一個人直接地說:“你傷害了我。”
麗茲是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一名副教授。她是一個很稱職的老師,她的係主任答應替她向教務長請求提升她。然而,在係主任向教務長提交的報告中卻嚴厲地批評了麗茲的工作,以至於教務長對她說:“走吧,你最好另謀職業。”
麗茲恨透了係主任對她的詆毀,但她還要從他那裏得到一紙推薦書,以便另找工作。當係主任對她說:“真抱歉,盡管我在教務長麵前為你說了許多好話,但仍然不能使他提升你。”麗茲假裝相信他的話,但她難以忍受這口怨氣。終於有一天,她將這口氣直接向這位係主任吐露了,而他卻斷然否認了這件事。這使她看出他是個多麼可憐、多麼卑鄙的人,於是她感到不值得為他生氣,並最後決定把這樁事情拋在腦後。
(2)將錯事與做錯事的人區分開
這就是說,對錯事本身感到憤怒,而不是對做錯事的人感到憤怒。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應該重新估價這個人的優點、缺點,以及他做錯事時所處的環境。
凱西是一個16歲的愛頭腦發熱的少女,她從小就被生身父母遺棄了,對此她非常憤恨。她不明白,為什麼自己就不值得他們來撫養。後來她才發現,其實她的生身父母很窮,並且生她時還未結婚。
後來,凱西的一位朋友懷孕了,在擔驚受怕的情況下,把她的嬰兒送給了別人撫養。凱西分擔了她朋友的憂慮,並且意識到在這種環境下,這樣做是最好的辦法。
這件事使麗茲逐漸認識到,她的父母那樣做也是對的——他們自己沒有能力撫養孩子,他們把自己的孩子給別人撫養,是因為他們太愛她了。凱西對自己父母的新看法促使她的怨恨逐漸降低,並最終諒解了他們。從此,麗茲更看重自己的富有生命力的、有價值的人生了。
(3)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吧
一位漂亮的女演員幾年前在一次車禍中成了殘廢。她的丈夫陪伴著她,直到她幾乎完全康複。然而,隨後他卻冷酷地離開了她。
女演員終日沉湎在美好往事的回憶之中,對於未來,她隻有憤恨。但是,她最終還是寬恕了他,她說:“如果我隻是終日沉湎於對他舊日的情愛的回憶之中,整天隻是怨恨他的冷酷。那麼,我隻有終日流淚的份,於我的身體有害無益。讓過去的事情都過去吧,我需要的是獲得未來的幸福。”
人生不過短短幾十年,每個人都是握著手而來,撒手而去,何必讓那些怨恨和憤怒再糾纏心間,妨礙我們今天的幸福呢?
7.不要對任何人有敵意和怨恨
敵意和怨恨對任何一個人來說,無疑都是愚蠢和無知的。當你試著用一顆博大的胸懷來瓦解自己心中的怨恨時,會發現你得到的好處要比你怨恨的人多得多。
有句老話說:不能生氣的人是笨蛋,而不去生氣的人才是聰明人。這也正是前紐約州長威廉·蓋諾所抱定的政策。他被一份小道內幕消息攻擊得體無完膚之後,又被一個瘋子打了一槍,差點送命。當他躺在醫院為自己的生命掙紮的時候,說:“每天晚上我都原諒所有的事情和每一個人。”
這樣做是不是太理想化了呢?是不是太輕鬆、太好了呢?如果是的話,就讓我們來看看那位偉大的德國哲學家,也就是《悲觀論》的作者叔本華的理論。他認為,生命就是一種毫無價值而又痛苦的冒險,當他走過的時候好像全身都散發著痛苦。可是,在絕望的深處,叔本華叫道:“如果可能的話,不應該對任何人有怨恨的心理。”
有一次記者問伯納·巴魯區——他曾經做過六位總統的顧問:威爾遜、哈定、柯立芝、胡佛、羅斯福和杜魯門——會不會因為敵人攻擊他而難過?“沒有一個人能夠羞辱我,或者幹擾我,”他回答說,“我不讓他們這樣做。”
其實,生活中也沒有人能夠羞辱或困擾我們,除非我們讓他這樣做。正如我們通常所說的,“棍子和石頭也許能打斷我的骨頭,可是言語永遠也不能傷著我。”
加拿大傑斯帕國家公園裏,有一座山以伊笛絲·卡薇爾的名字命名,紀念那個在1915年10月12日像軍人一樣慷慨赴死——被德軍行刑隊槍斃的護士。
她犯了什麼罪呢?因為她在比利時的家裏收容和看護了很多受傷的法國、英國士兵,還協助他們逃到荷蘭。在10月的那天早晨,一位英國教士走進軍人監獄——她的牢房裏,為她做臨終祈禱的時候,伊笛絲·卡薇爾說了兩句後來刻在紀念碑上不朽的話語:“我知道光是愛國還不夠,我一定不能對任何人懷有敵意和怨恨。”
四年之後,她的遺體轉移到英國,在西敏寺大教學舉行安葬大典。英國很多人常常到國立肖像畫廊對麵去看伊笛絲·卡薇爾的那座雕像,同時朗讀她這兩句不朽的名言:“我知道光是愛國還不夠,我一定不能對任何人有敵意和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