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改革是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發展和完善,是又一次偉大的革命。改革的實質和目標,是從根本上改變束縛我國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製,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同時相應地改革政治體製和其他方麵的體製,使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在政治、經濟等多個領域都充分顯示出來。開放包括對外對內的全麵開放,以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開放格局。近代世界和中國的曆史都表明,拒絕接受外國的先進科學文化,任何國家任何民族要發展進步,都是不可能的。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嶄新的社會製度,必須繼承和發展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我們進行現代化建設,必須實行對外開放,引進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積極發展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更多更好地利用外來資金、人才和技術,大膽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以加快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的偉大事業,沒有固定、現成的模式可以遵循,應當大膽探索,勇於開拓,在實踐中不斷地開創新路,使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
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作為黨的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它們之間相互貫通,相互依存,統一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於它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我們的改革開放所以能夠健康發展,就在於它是有利於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都是為了更好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整個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我們都要把握好兩個基本點的辯證關係,堅決反對僵化和自由化這兩種錯誤傾向。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右的表現主要是否定四項基本原則,搞資產階級自由化,甚至製造動亂。“左”的表現主要是否定改革開放,認為和平演變的主要危險來自經濟領域,甚至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思想,影響和衝擊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右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左”也可以葬送社會主義。改革開放要探索和開辟新的道路,突破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製和觀念,阻力主要來自“左”。因此,我們一定要深刻吸取曆史教訓,既要警惕右,更要注意防止“左”,自覺地完整地堅持兩個基本點,牢牢把握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
(2)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曆史任務。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本來就是社會主義製度的本質屬性,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由於我國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很不發達,人民尚未擺脫貧窮的狀態。在這種曆史條件下,擺脫貧困,使國家富強起來,這個目標顯得更為迫切。正如鄧小平所說,從1958年到1978年這20年的經驗告訴我們: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的突出表現。鄧小平曾精辟地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個重要結論,準確地表述了民主政治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社會主義事業是億萬人民的偉大實踐,沒有真正的民主政治,就不能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因而也就不能取得社會主義事業的勝利。這幾年,我國的民主政治有了進一步發展,但由於我國封建社會的曆史很長,缺乏民主傳統,所以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任務,不僅十分重要和緊迫,而且非常艱難。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還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包括文化建設和思想建設兩方麵。在文化建設方麵,應當大力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堅定不移地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在思想建設方麵,應當大力加強黨的基本路線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加強公民道德和職業道德教育,加強法製和紀律教育,使廣大黨員、群眾不斷增強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強精神,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和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大力加強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克服小生產的狹隘眼界和保守習氣,自覺抵禦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腐朽思想的侵蝕,掃除各種社會醜惡現象,努力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最主要任務,就是要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努力培養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
(3)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一條重要原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經濟有了很大發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狀況的好轉,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就是講節約、比貢獻的精神少了,艱苦奮鬥、勤儉建國的觀念淡薄了,盲目攀比和一味追求高消費的現象多了,在一些地方和一部分人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在滋長蔓延;在一部分幹部中,揮霍浪費、以權謀私、貪汙受賄、徇私舞弊等腐敗現象在蔓延。如果這些醜惡現象得不到有效製止,社會風氣敗壞,那不僅經濟建設搞不上去,我們民族也不可能興旺發達。我國目前正處於實現現代化的創業階段,需要有更多的資金用於建設。因此,一定要長期堅持艱苦奮鬥、勤儉建國的方針,提倡崇尚節約的社會風氣,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偉大創業精神。
堅持自力更生和實行對外開放是統一的。我們引進國外的技術、資金、人才和管理經驗,目的是為了增強自己的建設本領和能力,決不是依賴外國,更不是花錢買一個現代化。即使是引進國外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也要發揚自力更生的精神,盡快加以消化和改造,使之成為我們自己的東西。否則,我們將永遠落在別人的後麵,不可能實現現代化。因此,我們的對外開放政策,是以自力更生為前提的,它們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係。我們既不能用自力更生來排斥對外開放,也不能因為實行對外開放就放棄自力更生。正確的態度就是用自力更生精神來搞好對外開放,通過對外開放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