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奮鬥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黨在現階段的任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兩者是相互聯係又互相銜接的,兩者又都具有長期性和複雜性的特點。因此,每個共產黨員和要求入黨的積極分子,在學習黨章這一重要內容時,應當結合自己的實際,立誌做一個樹立共產主義理想、堅定社會主義信念的堅強戰士,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否則就有損於共產黨員先進性的光輝形象。
1.在執行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前期任務,感到共產主義社會還遙遠的時候,要防止理想信念動搖
中國共產黨成立於1921年,那時的中國社會性質還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然而,就在那時,中國共產黨人就在自己的綱領上確定了要在中國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目標,並以共產黨為自己的黨來命名。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條件下提出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奮鬥目標,顯然要經過十分漫長和曲折的鬥爭曆程,沒有堅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行的。要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並奪取全國政權,建立起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治製度;要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完成對生產資料私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以生產資料公有製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經濟製度;要從自己的國情出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中國成為一個現代化的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並為向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過渡做好各方麵準備;要領導人民逐步向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過渡,並正確解決過渡進程中遇到的各種國內和國際的重大問題。
正是由於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的曆程漫長,於是有的共產黨員或要求入黨的積極分子容易在執行前期任務的過程中,產生“共產主義渺茫”的想法,從而對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最終奮鬥目標發生動搖。針對這一情況,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同誌就指出,每個共產黨員在入黨的時候,心目中就懷著為當時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而奮鬥和為將來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而奮鬥這樣兩個目標。如果看不起民主革命而對它稍許放鬆,不忠誠、不熱情,不準備付出自己的鮮血和生命,空談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那就不是一個自覺的忠誠的共產主義者。當然,反過來說,如果隻看當時民主革命的任務而忽視或忘卻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那也不是一個自覺的忠誠的共產主義者。
在1956年,我國基本完成對生產資料私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製度之後,毛澤東同誌又指出,我們在前進的路途中,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風,並且形象地比喻說:在國際國內的政治風、思想風中,有些人是會搖擺的,就像稻子那一類的作物,因為它的稈子細,風一吹就要搖擺;高梁、玉米比較好,它的稈子比較粗;隻有大樹不搖。他勸大家注意這個問題,都要去學大樹才好。
這裏有一個思想認識問題要給予解決,就是持“共產主義渺茫”論者,把將來實現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現實社會同現在正進行的活生生的共產主義運動實踐割裂開來。他們以為眼下看不到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現實社會,也就是沒有共產主義運動的實踐,因此共產主義是渺茫的。他們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事實上,在他們眼前就進行著世界範圍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實踐,進行著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的社會主義實踐。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實踐,都是向著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目標奮進。盡管路途還遙遠,但行動是踏實的。在現在的社會主義社會,就孕育著許多共產主義社會萌芽的東西。隻要堅持不懈地邁進,共產主義的美好社會是一定會變成現實的。所以基於“渺茫論”而產生的動搖,是應當克服的。
2.在曆史重大轉折時期,要防止理想信念動搖
一個自覺的忠誠的共產主義者,往往要經受挫折和失敗的考驗,也要接受勝利和成功的考驗。在中國共產黨的曆史上有三次重大轉折都是對共產黨員的嚴峻考驗。大多數同誌考試及格,也有極少數人考試不及格,發生動搖、叛變。
第一次轉折,是由北伐戰爭的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的興起。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相繼叛變革命,殘酷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提出“寧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共產黨員”。那時中國共產黨在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的領導下,革命遭到慘重失敗。數以十萬計的共產黨員和工農群眾被殺害,已經發展到六萬多黨員的黨組織隻剩下一萬多黨員,一大批優秀黨員犧牲了。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並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從地上爬起來,擦幹淨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屍首,他們又繼續戰鬥了”。但是,也有一部分黨員,在革命失敗麵前動搖了,逃跑了,叛變了。可見,在革命轉變關頭,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和信念是何等的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