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以前及以後漫長的時間,在古希臘,物理學和哲學是同一單詞。即當時物理學也稱之為哲學。
從物理學發展的情況來看,其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也與哲學的指導(科學的思想方法)是分不開的。物理學在2000多年的發展中,理論上完成了三次大綜合:
第一次是牛頓在總結前人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完成了第一次大綜合,產生了牛頓經典力學;第二次是麥克斯韋在總結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及其他科學家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完成了第二次綜合,產生了麥克斯韋方程組,從理論上證明了交變電磁場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且得到赫茲在實驗中的驗證;第三次是愛因斯坦在前人科學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牛頓經典力學無法解釋的物理現象學進行了理論研究和探索,產生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實現了物理學發展的第三次理論大綜合。
物理學的發展和研究並沒有停止和終結,對於新發現的一些物理現象,科學家正在進行艱苦的研究和探索,其中包括理論研究、科學實驗和科學觀測。
關於人類生存的宇宙起源問題,是本世紀科學家們最為關注的問題。眾多的科學家苦苦追尋、探索研究,然而卻是眾說紛紜。現代宇宙大爆炸理論是其中之一說:整個宇宙最初聚集在一個“原始原子”中,後來發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麵八方散開,形成了我們的宇宙。
然而,人類的科學實驗可靠嗎?宇宙大爆炸理論正確嗎?
從前麵的研究討論中我們已經知道:客觀世界是由“二元素”物質與所構成的。其中,空間體現為物質的存在屬性,時間體現為的存在及其變化屬性。
由於受現象之其屬性的影響和限製,將整個時空宇宙劃分出“二區域”,即視空世界與黑洞世界。其中,通過現象之的接收對於客觀世界的反映也隻能是局限於部分區域,而不是整個時空宇宙的運動。
因此,客觀世界可以被人類的感覺所感知,但是,人類對於客觀世界的認識是不全麵的、也是不徹底的。
1:唯物辯證法原理剖析
唯物主義者認為,我們所生存的這個現實世界,在現實的時間上的特點是一維性,即單向前進、不可逆轉。現實的空間的特點則是三維性,即的長、寬、高三個方向。
“所謂‘四維時空’是現代科學根據時空不可分離的特性,把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結合起來的一種現實性描述,它有利於更完整、具體地反映現實事物的運動過程。”
雖然“辯證唯物主義的時空首先肯定了時空的客觀性。唯物主義既然主張世界的物質性,認為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客觀實在,也說必然認為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時空具有客觀性,而人們的時空觀念則不過是對客觀時空的反映。”
但是,由於唯物辯證法將客觀世界確定為“一元論”,即物質是構成世界的一切,從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時空宇宙問題,也就不可能解釋清楚宇宙的起源問題。
1.1:世界觀
世界的本原性問題也是關於世界的統一性問題。在哲學史上,對於世界的統一性問題始終存在著不同的認識。
人類實踐和科學的曆史證明,隻有唯物主義對世界統一性的認識才是正確可靠的。但從古到今,唯物主義也經曆了一個從樸素到科學、由片麵到比較全麵的曲折的認識過程。
舊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堅持了客觀性原理,在本質上是正確的。但由於當時科學、實踐和其他曆史條件的限製,其具體的內容不是樸素的、直觀的,就是機械的、形而上學的,存在著嚴重的缺陷。
本原性
《時空哲學》關於客觀世界的基本思想是:世界的本原是“二元論”,由物質與組成。這兩個元素都是客觀存在的,它倆組合構成世界的萬事萬物。辯證唯物主義關於客觀世界的基本思想是:世界的本原是“一元論”,由物質組成。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
因此:從世界的本原上來講,《時空哲學》與辯證唯物主義關於世界的本原問題是相同的、統一的。
《時空哲學》也承認客觀存在的第一性,雖然與辯證唯物主義關於世界的本原性是一致,但是,由於二者對物質的定義賦予不同的概念,從而在所研究的基本問題上出現了分歧。
結論分歧之一:存在與意識的關係問題。
唯物辯證法之觀點: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對存在具有反作用。《時空哲學》之觀點:客觀存在決定意識、精神對客觀存在具有反作用。也就是說,意識不能直接對存在具有反作用,如果意識對於存在具有什麼作用的話,也隻能是通過精神對客觀存在起反作用。
嚴格而言:客觀存在的決定意識、精神對客觀存在(今後)的物質具有作用。
可知性
在人們日常生活經驗的範圍以內,現代科學所發現的微觀粒子運動,已經讓人感覺到存在著一個不依賴於我們感覺的客觀世界,對於自然界和我們周圍的、物質的客觀實在性提出了懷疑。
對於世界物質性的理解,必然伴隨著對世界有限還是無限問題的根本回答。
按照傳統哲學觀對物質概念的規定,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中包含了對物質形態的多樣性及其運動變化的永恒性的肯定,它認為物質世界本質上是無限的,是由無數具體的物質形態及其運動在空間和時間上的有限和無限的辯證統一所體現的無限。
同時,科學實驗作為一種實踐形式具有客觀現實性,因為在科學實驗之中,無論觀測儀器與物體之間發生了什麼樣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過程都是一種客觀實在的過程,而決不是主觀的產物。
結論分歧之二:可知與不可知的關係問題。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唯物辯證法之觀點包含二層意思:一是物質形態的多樣性;二是科學實驗的實在性。
剖析其缺陷有二:一是雖然承認物質世界本質上是無限的,但是,多樣性的觀點反映為客觀世界是可以被人的感覺所感知的。其實質為客觀世界=視空世界,而忽視了客觀世界中關於觀察視空之黑洞的存在。
二是擴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實在性的觀點反映出人類所觀察到的便是客觀世界。其實質為視空世界=客觀世界,而忽視了視空世界與客觀世界之間的差異距離。
而《時空哲學》觀點認為,人類對於客觀世界認識的客觀局限性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一是相對於時空宇宙,人類受自身眼睛的視界之影響,對於客觀世界的認識隻能局限於視空世界。或者說,人類對於客觀世界的認識僅僅局限於虛空間與自身生存範圍內接觸到的實空間。
二是相對於視空世界,人類受物質(現象)之影響,其認識的結果與客觀世界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性。或者說,存在著視空上夾角的辯證因子。
三是相對於現象之而言,人類通過之認識所產生的意識也僅僅隻是關於物體的屬性,而並非該物體之物質的本身。
因此,《時空哲學》之辯證觀點:可知的是客觀世界,但客觀世界並不是可知的。唯物辯證法之物質形態的多樣性也在於此。
1.2:方法論
唯物辯證法研究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質)”兩者之間的辯證關係;《時空哲學》所研究的基本問題是“物質、意識、精神”四者之間的辯證關係。因此:
《時空哲學》與唯物辯證法之間的關係是:相同世界觀、不同方法論。
《時空哲學》由四根立柱“物質、意識、精神”支撐著,而“存在”構成了“台麵”,成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堅實基石。
然而,唯物辯證法由於缺乏之概念,所以,在體係中隻能“移花接木”地將存在(台麵)頂替之概念。同時,因為缺乏對存在概念之定義,所以,隻好將存在與物質捆綁在一起。到此,應該說還能勉強支撐起自然科學。
令人遺憾的是,唯物辯證法又將意識與精神捆綁了起來,這樣導致了本該是三根立柱的基礎,到最後隻剩下了兩根雙立柱。其中:一根雙立柱是客觀世界(物質與存在),另一根雙立柱是人類社會(意識與精神)。因此,唯物辯證法研究的內容和對象也隻能是局限於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由此,研究兩根雙立柱之間關係的唯物辯證法隻能成為研究社會科學的基石,不能成為自然科學研究的基石。即:
唯物辯證法雖然立足於物質,但注重於人類社會的關係,因此,不能深刻地揭示宇宙的起源問題。
芝諾悖論
在時空方麵存在著最為著名的芝諾悖論。芝諾為了捍衛他老師巴門尼德關於“存在”不動、是一的學說,提出了著名的運動悖論和多悖論,以表明運動和多是不可能的。芝諾悖論全部得自亞裏士多德在《物理學》中的轉述,一共有四個:
1.二分法。物體在到達目的地之前必須先到達全程的一半,這個要求可以無限地進行下去,所以,如果它起動了,它永遠到不了終點,或者,它根本起動不了。
通俗地講,如果一個物體到達終點的距離設為1,那麼,它首先必須要到達一半(即1/2),而要到達一半(1/2)以前它必須要到達一半的一半(即1/22),同樣,要到達一半的一半(即1/22)以前它必須要到達一半一半的一半(即1/23),以此類推,這個要求(即1/2n)可以無限製地進行下去。
2.阿喀琉斯(一譯阿基裏斯)。快跑者永遠趕不上慢跑者,因為追趕者必須首先跑到被追者的出發點,而當他到達被追者的出發點,又有新的出發點在等著他,有無限個這樣的出發點。
通俗地講,假設一個慢跑者A的速度為1米/秒,一個快跑者B的速度為10米/秒,如果讓A先跑了一秒鍾,那麼,B永遠也追不上A。因為當B追到1米的時候,A又向前跑了0.1米;當B追到1.1米的時候,A又向前跑了0.01米;同樣道理,當B追到1.11米的時候,A又向前跑了0.001米,以此類推,以至無窮……
3.飛矢不動。任何東西占據一個與自身相等的處所時是靜止的,飛著的箭在任何一個瞬間總是占據與自身相等的處所,所以也是靜止的。
通俗地講,一支箭從原點(0)射出、到達終點(1),很顯然,處於原點出發時的箭0與到達終點時的箭1是不同的兩支箭,至少從新舊方麵來說是箭0比箭1來得新;而箭從原點(0)射出到達終點(1)以前必須首先到達中點(即一半,1/2),很顯然,處於中點的箭1/2與箭0和箭1是不同的三支箭,至少從新舊方麵來說是箭1/2比箭0來得舊、比箭1來得新;同樣道理,處於原點(0)、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終點(1)的箭是五支不同的箭。以此類推,從0到1之間可以分成無數個點,而處於這些點上的箭,其相互之間都是不同的箭。它們在時空之中分別占據著不同的時空點,因此,每一支箭在空中都是靜止的。
4.運動場。兩列物體B、C相對於一列靜止物體A相向運動,B越過A的數目是越過C的一半,所以一半時間等於一倍時間。
通俗地講三列靜止物體處於相同的時間,現物體B相對於靜止物體A向右運動,物體C相對於靜止物體A向左運動,在速度相等的情況下,物體B相對於物體A所越過的數目為一半,同樣,物體C相對於物體A所越過的數目也為一半。但是,物體B相對於物體C所越過數目的全部,這樣,就得到了物體B相對於物體A所越過的數目是物體B相對於物體C所越過數目的一半,即一半時間等於一倍時間。
芝諾悖論問題的症結是世界的本原問題。唯物辯證法關於世界的“一元論”是永遠不能解釋或不可能解決該悖論問題的。
但是,如果利用《時空哲學》“二元論”原理解釋,其中的1、2、4問題是將運動的主體理解為客觀存在的物體,因而是錯誤的,從而引起悖論,因為運動的主體不是物體、而是,物體隻能存在,不能運動。
而關於“飛矢不動”悖論,原則上不是悖論,而是正確的結論。我們將箭之在時空之中的運動用時空拓撲在任何一個空間之中有且隻有一支箭存在。也就是說,箭在飛行的過程之中,每一支箭所占有的時空點都各不相同。即,每一支都各不相同。它非常簡單地解決了“飛矢不動”悖論。
矛盾性
傳統的辯證法發展表明,矛盾是辯證法的核心範疇。但是,在考察辯證法的發展史時,在把握矛盾範疇的辯證含義時,首先必須注意把辯證矛盾和邏輯矛盾區分開來。
辯證唯物主義將矛盾歸結為二類:其一是所謂的邏輯矛盾,它是人們的思維過程不合邏輯、違反邏輯規則造成的,它是思維中的自相矛盾,是敘述的矛盾。
其二是指對立統一,它是客觀事物自身所固有的,是生活本身的矛盾。這種對立統一在人們思維中的正確反映也是辯證矛盾,它同思維過程中由於違反邏輯規則而造成的邏輯矛盾不是一回事。
結論分歧之三:矛盾的對立統一關係。
傳統的辯證法認為: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內因,外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外因。
最後的結論是: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剖析其缺陷有二:一是矛盾論。即自相矛盾。對於人作為客觀存在的事物來講,存在和意識關於外因和內因如何區分:如果將存在作為外因、意識作為內因,那麼,其結論與物質的本原相符,卻與對立統一關係相悖;反之,雖然與對立統一關係相符,卻又與物質的本原相悖。
二是詭辯論。即辯證矛盾和邏輯矛盾的詭辯區別。將人為的矛盾性強加於事物的本身。
我們將存在於大腦之中的意識(包括思維、想象等)稱之為該人的內心世界。將人的主觀反映精神稱之為該人的主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