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方向,放任不管。這當然就更不靠譜了。您瞅瞅,這些個部族壓根就不搞什麼計劃生育,仗著自己是少數民族,玩了命地生孩子,人口繁衍的那叫一個快啊。河北地區的民族比例已經失衡了,漢族反倒成了少數民族。再這麼下去,帝國遲早被這些異族給占光了。想想“五胡亂中華”的舊事,誰不後背發麻啊!
看來隻有第三條路了,必須得管。可是,新的問題又來了:怎麼管?實際上,唐朝政府一直在管,可是管來管去,就是管不住。曆代大唐皇帝都是選派優秀的漢人將領(偶爾也派一些信得過的胡人將領,不過極為少見)去邊疆任職。起初,這一招還管點兒用,可是漸漸地也不靈光了。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個漢族將領往往骨子裏對胡人充滿了歧視,難免有的時候行事不公,民族矛盾問題還是無法得到根除。
棘手,真是棘手!
當然了,棘手並不代表就肯定沒有解決的辦法。正當玄宗李隆基急得抓耳撓腮的時候,上天給他送來了一個人。這個人呢實際上也算是皇親國戚,和李隆基也有點兒親戚關係。他的太爺爺叫做李叔良,這位李叔良有一位叔伯兄弟叫做李淵。哦,對了,叨咕了半天,忘了告訴大家他的名字了。姓就不用說了,肯定是姓李,要說起這名字,這人就太有名氣了,他雙名林甫。
玄宗沒辦法,沒關係,李林甫有啊。李林甫及時地提出了一個建議,這個建議的核心內涵其實很簡單,就是四個字兒:以夷治夷。以漢治夷,胡人不服,那我們就以夷治夷。這樣一方麵可以拉攏胡人中的上層分子,另一方麵也可以很好地緩解漢族和胡人、政府和邊疆部族之間的矛盾,真可謂是一舉兩得啊。
這還真是個辦法。如此看來,李林甫也並非像史書上所說的那樣不學無術啊。當然,這隻是表象,實際上,李林甫可不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才提出這個方略的,他之所以這麼做,完全是為了一己的私利。內裏的玄機是這樣的……
唐朝有一項不成文的製度,那就是:有文化有戰功的邊將可以升任為朝廷的宰相。玄宗時期的李靖、高宗時期的劉仁軌和婁師德都是這麼當上宰相的。雖說擔任邊將隻是成為宰相的諸多路子當中的一條而已,不過,話也說回來了,這種可能性畢竟是存在的。而且,最要命的是,這種可能性因為玄宗皇帝的喜好而大大增加。和太宗、高宗一樣,玄宗也是一位熱衷於擴張戰爭的主兒。他既然好這口,自然也就喜歡那些有文化有戰功的邊將了,薛訥、郭元振、張嘉貞、王晙、張說、杜暹、蕭嵩、李適之等人就是沿著這條路子走上宰相的位子的。
這項製度的存在對李林甫的相位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李林甫可是一點兒都不想把這個位子讓出去,雖然他既沒有才華,也沒有邊功。為了保住自己的相位,這個壞東東就動起了歪腦筋。
很明顯,最好的方法就是勸說皇帝不要再施行這項製度了,可是這條路行不通。因為這是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傳統,即便是身為皇帝的玄宗也不能輕易廢除。那該怎麼辦呢?滿肚子壞水的李林甫靈光一現,想到了一個好方法,一個迂回的方法。
我們已經知道,要想成為當朝宰相,就必須具備以下兩個充要條件:其一,必須有文化;其二,必須有邊功。粗一看,破壞任何一個條件就可以達到目的了。但是,仔細一想,你就會發現,隻能破壞第一個條件。原因實在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不會打仗的人,皇帝怎麼可能會讓他擔任邊將呢。但凡是皇帝任命的邊將,肯定在打仗方麵是有那麼兩把刷子的。
好了,這樣,問題就簡化了:有沒有那種既會打仗又沒文化的邊將呢?
有!
誰?
胡人唄!不要說有文化了,這些個家夥能認識自己的名字就不錯了。讓他們當邊將,實在再合適不過了。
李林甫說幹就幹,想法是齷鹺的,但是話語是動聽的:陛下,臣以為,文人雖然有文化有知識,但是他們缺乏那種衝鋒陷陣的血性,不適合擔負戍守邊疆的重要任務。我們不妨任用那些胡將,他們生性彪悍,好勇鬥狠,陛下隻要施以恩德,他們肯定會為朝廷拚死效命。而且,以夷製夷,邊疆的穩定問題肯定會大為改觀。(以陛下之雄才,國家富強,而蕃之未滅者,由文吏為將而怯懦不勝武也。陛下必欲滅四夷,威海內,即莫若武臣,武臣莫若蕃將,生時氣雄,少養馬上,長習陳敵,此天性也。陛下撫而將之,使其必死,則夷狄不足圖也。)
你不得不承認,當奸臣也得有當奸臣的實力,瞅瞅李林甫的頭腦和口才,還真不是蓋的。在李林甫的巧言令色和大肆鼓動之下,玄宗最終同意了李林甫的想法。打這以後,邊境各大軍區便開始大規模地提拔任用胡人。當然了,這其中也的確湧現出了一批優秀的胡人將領,比如說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人,但最最可怖的是,李林甫的這個方略卻把大唐王朝的索命無常推上了曆史的前台。
這個人大家都認識,他姓安,名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