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範陽起兵(3 / 3)

有人說了,飛一般的速度,這未免也太誇張了。非也,非也,事實上,安祿山前進的速度遠遠快過飛鳥。

(三)

安祿山做掉楊光翽之後,以田承嗣、安忠誌和張孝忠三員悍將為先鋒,大軍直指槁(gǎo)城。防守槁此(刪除)城的正是常山太守顏杲(gǎo)卿。

顏杲卿,表字昕,長安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

這是一個剛直不阿的人,這是一個滿懷忠義的人,這是一個賢聞天下的人。但是,他投降了,一點兒都沒抵抗就投降了。顏杲卿的理由很充分,兵力不足,打不過,隻好投降。

當然,小玉得補上這一句,顏杲卿投降其實隻是緩兵之計。叛軍長驅直入,兵臨城下,顏杲卿和長史袁履謙哥倆兒合計了一下,覺得還是先投降為好,暫時穩住安祿山,等待時機成熟之時,再捅安祿山的腰眼兒。

顏杲卿投降的事情,可是讓安祿山著實高興了好一陣。為什麼呢?因為這顏杲卿可是個賢人啊,按理說他應該和自己死磕才對,可是他沒有。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我安祿山得人心啊,要不然的話,像顏杲卿這樣的賢人怎麼肯投降我呢?

安祿山對顏杲卿也表現出了高度的信任,賜給他紫袍金帶,仍然讓他鎮守常山。當然了,安插一點兒自己的人馬也是可以理解的嘛,安祿山讓他的養子李欽湊率兵七千屯駐在土門(離常山隻有一天路程),名為協助顏杲卿開展工作,實為監視控製。

顏杲卿表麵上完全服從,但是卻稱病不問政事,一門心思地窩在家中搞小動作,具體而言,就是寫信,一封接一封地寫。忘了交代了,顏杲卿出身書香門第,不僅書法出眾,而且筆頭子相當得硬。在閉門休息的日子裏,他筆耕不輟,寫給真定令賈深,寫給內丘令張通幽(張通儒的弟弟),寫給自己的叔伯兄弟——平原郡太守顏真卿(就是那個大書法家),甚至還寫了一份信給自己的老友——安祿山麾下範陽節度副使賈循,讓他們暗中做好準備,等到時機成熟,一起跟安祿山死磕。

平原郡太守顏真卿也投降了,理由同上。在安祿山的眼中,顏氏兄弟不過是懦弱的白麵書生而已,對付這樣的人,根本就用不著動刀子,光嚇就能嚇他們個半死。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他倆都投降了,這樣很好,很不錯。安祿山仍舊委任顏真卿鎮守平原,而且還讓他率兵防守河津。

和老哥一樣,顏真卿對安祿山也是陽奉陰違,他四處派遣心腹,聯絡周圍各郡,約定一起起兵討賊。

在不久的將來,安祿山將會發現他錯了,而且錯得還相當離譜。

但是,不管怎麼樣,叛軍還是在以飛一般地速度向前挺進著。他們之所以能夠這麼快速地推進,除去本身戰力高強之外,恐怕最要感謝的還是對手,因為對手實在是太菜了。菜到什麼程度呢?壓根就沒見過戰爭場麵,見都沒見過,就更不要提參與了。

帝國建國至今,雖然戰爭不斷,但是那些戰爭基本上都發生在邊境地區,有的甚至是發生在別國的領土上。內地已經有一百多年沒見過戰爭長啥樣子了。沒見過戰爭,沒參與過戰爭,自然也就不懂戰爭的道道兒。就算是懂,那也是紙上談兵,空談一下思想是可以的,真要拿到戰場上見真章,那就頂不了什麼用了。打仗可是個精細活兒,身經百戰的老手PK毫無經驗的菜鳥,完全就不在一個重量級上,如果不敗,那才真是奇了怪呢!

人們都愛好和平,卻不知道,有的時候,和平反倒是一劑麻醉藥。和平得久了,人民的思想就麻痹了,行為就放鬆了;思想麻痹了,行為放鬆了,禍亂也就不遠了。話不是什麼金玉良言,詞兒也算不得華美工整,但絕對是實打實的硬道理,不信你們翻開曆史書去看看。

唐朝就是這樣,內地和平得實在太久了,以至於“郡縣無兵禦捍,兵起之後,列郡開甲仗庫,器械朽壞,皆不可執,兵士皆持白棒”,連一場像樣的人民戰爭都發動不起來。在凶悍的叛軍麵前,河北二十四郡的帝國官員隻有三個選擇:

第一個是逃跑,能跑則跑,跑得時候深恨爹娘當初少給自己生了兩條腿兒;

第二個是投降,選擇此項的,基本上是那些想跑但沒來得及跑出去的官員(顏氏兄弟算例外),沒辦法,敵人太快了,包袱還沒打好呢,人家已經到了;

第三個就是死,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螻蟻尚且偷生,何況人乎,沒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一顆勇敢的心,是根本不會走這一條路的;

因為,毫無戰鬥經驗的他們麵對的可是一支曆經戰火淬煉的隊伍,沒有人知道該如何對付敵人。在叛軍強大的攻勢麵前,他們就像是秋天熟透了的柿子一般,在暴風雨的吹打中紛紛墜落。

十二月初一,安祿山的部隊已經推進到了一條大河的邊上,這條河的名字叫做黃河。至此,通往長安的千裏征程已經走了一半,而在一半的路程僅僅用了二十三天。

敢問下步路在何方?

渡過黃河,進入河南,奪取東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