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告別白癡時代(2 / 3)

好了,到了這裏,我們的故事也就講完了。

如果上述的事例大家能看明白,那麼,府兵製和募兵製的區別也就清楚了,兩條:第一,府兵其實是兼職的士兵,他們的主要身份還是農民;而招募來的士兵則是真正意義上的職業軍人,是純粹的戰爭機器。第二,對於府兵而言,我的上司固然是我的上司,但是我的上司的上司更是我的上司;對於招募來的士兵而言,隻有我的上司才是我的上司,我的上司的上司不是我的上司。

現在,我們回到現實,分析一下玄宗為什麼手上兵力不足。這下,問題就簡單多了。

首先,因為軍事部署的“外重內輕”,所以大唐帝國的60萬軍隊當中,有50萬分布在邊境地區,而廣袤的內地則隻有不到10萬的兵力。

其次,因為實施募兵製,玄宗必須得通過將領才能調動士兵,他本人名義上有權力,但是實際上卻沒能力調動一兵一卒。

安祿山本來是大唐帝國邊防體係上的一環。現在,他突然舉兵內向,內地兵力嚴重不足,顧得了這頭,就顧不了那頭。當然了,帝國的精銳部隊並不是隻有安祿山一支。但是,問題是他們現在都在邊疆,遠水解不了近渴。等他們趕到的時候,估計黃花菜都餿了。

好了,問題的症結已經找到了。

接下來就是如何解決了。

(二)

李平這個名字本來就叫得很好,李平,禮品,聽著就吉祥。李平人如其名,也是一個吉祥的人。

正當玄宗慨歎“二十四郡,乃無一義士”的時候,李平帶著冀州的風沙出現在了他的麵前。李平不是空手來的,他給玄宗帶來了一份精美的禮品。這份禮品不是金不是銀,但是卻勝過千兩黃金萬兩白銀,因為這是一條消息,一條大大的好消息。

李平告訴玄宗,不要惆悵,不要迷茫,不要生氣,因為在河北平原郡,有一位名叫顏真卿的帝國官吏,他正在聯合各郡官員,暗中厲兵秣馬,準備在適當的時候給安祿山以重重一擊。

是啊,河北怎麼會沒有義士呢?這塊滄桑雋永的大地從來就不缺乏忠義之士。想當初,曹公曹孟德在打敗袁紹後,曾經仰天長歎:“嗚呼,河北義士何其多也。”

這條及時的消息,讓玄宗的精神為之一振。是啊,不可因為一時的挫折而慌亂了手腳,蒙蔽了心智。國家罹難之際,忠臣義士還是有的,他們將和自己站在一起,共克時艱。

玄宗是應該重重感謝李平的,因為有了他的這個好消息,玄宗的心智才終於從白癡水平恢複到了正常,那顆原本躁動騷亂的心漸漸趨於平靜,思維頭腦也漸漸地清晰明智起來。

我該采取有效的行動了,玄宗默默地鼓勵自己。

玄宗行動的第一步很簡單,就是兩字兒:殺人。安慶宗“有幸”成為了玄宗的第一個刀下鬼。雖然他曾仿效廉頗大爺光著上身、背著荊條跑到玄宗的麵前求饒,但是玄宗還是要了他的小命兒。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目前還對付不了老子,隻好先拿你這個兒子出氣了,安慶宗你泉下有知,也要體諒體諒嘛!同時被殺的還有安祿山的正妻康氏及親戚四人。

但是,讓小玉搞不懂的是,玄宗為什麼要將安慶宗的老婆榮義郡主賜死。榮義郡主隻是一個婦道人家,平日裏的愛好不過是逛逛街,買點兒“哎喲喂”牌的包包啥的,史書上根本就沒有關於她參加叛亂的記載。玄宗,你幹嘛非要把她給弄死呢?再說了,當初也是您老人家把這丫頭給推入火坑的。你不想著拯救她於水火,反而要了她的小命兒,這也忒不地道了。

唯一合理的解釋恐怕是這樣的:玄宗很受傷很生氣,需要殺戮來發泄滿腔的憤怒,需要鮮血來緩解緊張的情緒。這一點很重要,大家姑且記著,等以後就會明白了。

安慶宗的死訊嚇壞了他的叔叔——朔方節度使安思順。安思順是個識時務的人,一直都是。他主動給玄宗上書請罪,願意交出兵權,來京待罪。當然了,他的潛台詞是:陛下,請留臣一條性命。

玄宗其實並沒有幹掉安思順的想法。因為,早在N年之前,安思順就曾經三番五次地狀告安祿山謀反,堅決要和安祿山劃清界限,是你玄宗死活不相信啊。現在,安祿山果然謀反了,你如果拿安思順出氣,那是十分說不過去的。

但是,話還得說回來不是。畢竟,安思順和安祿山是兄弟。眼見著叛軍的聲勢是越來越大,難保安思順不會牆頭草隨風倒。萬一他投到安祿山的懷抱當中,也搞個什麼“朔方起兵”,帶著朔方軍從西北攻來,那麻煩可就大了。屆時,安祿山從東向西,安思順從西向東,兩路圍攻,大唐帝國的國祚就鐵定要over了。

你主動和安祿山撇清關係是對的,主動上書請罪也是對的,朕可以不殺你,但是決不能不防你。於是,玄宗就順勢答應了安思順的請求,將他召回京城,做了一個有名無實的戶部尚書。

安思順很高興,他的目的達到了,雖然手中的兵權沒有了,但是最起碼還能保全項上人頭,況且還能撈個戶部尚書幹幹,值了。他並不知道,他高興得太早了,就在他回到京城的那一天,有一個人笑了,此人名叫哥舒翰。

顏真卿密謀舉義和安思順主動洗嫌這兩件事情極大地鼓舞了玄宗,他迅速地理清了思路,找到了應對當前危局的方法:第一手,火速調朔方軍東進,雖然是解不了近渴的遠水,但是最終能滅火的也隻有他們了;第二手,迅速招募新軍,組織有生力量抵抗叛軍,在朔方軍到達之前確保洛陽、長安不失。

沒錯兒,一手抓調援,一手抓招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三)

玄宗當即下詔,派畢思琛前往東都洛陽招募新兵,編練新軍。

但是,還有問題,朔方軍原先的領導人是安思順,現在安思順被調離了工作崗位,節度使的位置就空了出來。讓誰來當朔方軍的大哥大呢?這其實不是一個問題。因為,玄宗的心目中早就有了合適的人選,朔方右廂兵馬使兼九原太守郭子儀。

郭子儀,男,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

總的來說,這是一個牛人,越往後越牛。

郭子儀的家庭出身非常好,他的父親郭敬之曾經先後做過綏州、渭州、桂州、壽州、泗州的刺史。優裕的家庭條件,使郭子儀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礎,他從小就喜讀兵書,熱愛習武;此外,貴族的出身,也使郭子儀養成了健全的人格,性格開朗,為人豁達,人緣極好。

他的前半生就是一個字兒,順。參加武舉考試,一次性通過,入仕的起點便是左衛長史,皇帝禁軍幕府中的幕僚長。天寶八載(公元749年),他出任安塞軍使,拜左衛大將軍。天寶十三載(公元754年),出任天德軍(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北)使,兼九原(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西)太守與朔方右兵馬使。

天寶十四載的時候,郭子儀已經五十八歲了,再幹幾年恐怕就要在兵馬使的崗位上退休了。但是,英雄的人生注定是不會寂寞的。為了使他的人生不至於虛度,上天在這一年賜給他一個對手——安祿山。從這一年起,郭子儀才算是正式開始了自己傳奇的一生。他生命的最後二十六年遠遠要比前五十八年精彩得多。沒辦法,萬骨枯後,一將功成,曆史曆來如此。

在這場叛亂當中,玄宗做了很多錯誤的決定。但是,這一次,他做了一個非常非常正確的決定:提拔郭子儀為衛尉卿,兼靈武郡太守,充朔方節度使,讓他統帥本軍馬上東進。

任命消息公布之後,卻嚇壞了一個人。此人姓李,雙名光弼,看名字應該是個漢人,實際上卻是個契丹人,而且他還是安祿山的老鄉,也是營州柳城人氏。

李光弼的出身同樣是不同凡響。他的父親名叫李楷洛,原本是契丹的一個部落的酋長。武則天時期,李楷洛內附唐朝,最後官至右羽林大將軍,封薊郡公。吐蕃入寇河源的時候,李楷洛奉命率兵抵禦。臨行前,老頭子不知怎地,居然憂心忡忡地對人講:“滅了吐蕃賊,我也回不來了。”後來,果然不幸而言中,李楷洛於回師途中病逝,犧牲在了工作崗位上。朝廷對這樣的烈士當然是大加褒揚,贈官為營州都督,諡號也特別到位:忠烈。

所以說啊,李光弼其實是烈士子弟。從少年時代起,李光弼就精於騎射,《唐書》對他的性格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嚴毅有大略”。李楷洛死後,李光弼承襲了父親的爵位,在河西節度使王忠嗣手下任府兵馬使,充赤水軍使。李光弼為人不苟言笑,頗有大將風範。王忠嗣對他一直都是另眼相看,他常常對人說:“日後能代我統兵的,非光弼莫屬。”

李光弼個性鮮明。由於他一表人才,瀟灑倜儻,所以給他介紹對象的人特別多。朔方節度使安思順正是其中之一。安思順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當時,安氏兄弟權傾朝野,平常人想巴結他們都找不到門路,更可況是做人家的乘龍快婿。大家都以為,李光弼一定會忙不迭地接受這麼親事。哪曾想到,李光弼居然推脫自己有病,拒絕了。哥舒翰聽說了這件事後,豎起大拇指稱讚李光弼是條漢子。

但是,有一點,李光弼和自己的同僚郭子儀(兩人同在安思順帳下效力)不對付。李光弼為人剛直冷峻,不苟言笑,治軍尚嚴;郭子儀為人寬厚,親切如鄰家翁,治軍尚寬。這種性格和帶兵方式上的差異必然導致了二人之間關係的緊張。緊張到什麼程度呢?有時兩人在同一張桌子上吃飯,彼此都不說一句話。從前兩人地位對等,還沒什麼;現在,郭子儀在一夜之間成了李光弼的頂頭上司,李光弼就害怕了,擔心郭子儀利用職務之便打擊報複,於是就想著是不是能調到別的方鎮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