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貌似不錯,眾人各得所需,大家都很滿意,都以為自己是大贏家。但是,小玉認為,他們都輸了,最終的敗亡就是從這一刻開始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小玉倒不是反對安祿山稱帝,隻是覺得他稱帝的時機選得十分不當。具體而言,安祿山的錯誤表現在兩個方麵:
其一,本來呢,安祿山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的。不管怎麼說,天下還是有很多人相信了他的這番鬼話。再加上他本來就有的聲望,大家還真覺得安祿山起兵是為了誅殺奸臣、匡扶社稷呢。豈料,他起兵不到兩個月就悍然稱帝自立了。這說明什麼?這說明他原先說的那些大義凜然的話,全都是騙人的鬼話。他就是在篡權,就是在造反,就是在謀逆。不僅廣大人民很失望很憤慨,就連叛軍內部也有不滿情緒在萌生。
安祿山以為他稱帝之後,可以名正言順地爭奪天下了。其實恰恰相反,他的野心迅速地暴露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麵前,從而激起了他們強烈的反抗。說到底,安祿山雖然精明,但畢竟是個小人,得誌便猖狂。他沒有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氣度與眼光,一取得點兒成績,就沾沾自喜,上躥下跳地要當皇帝。古往今來,這樣的人都是成不了事的。因為,他們都缺乏成就大事所必須的雄渾氣魄和長遠眼光。所以,他們注定是失敗者。
其二,就在安祿山忙著稱帝的這段日子裏,唐朝各路援軍漸次趕到。要知道,安祿山雖然彪悍,他的軍隊雖然厲害,但是他畢竟是在以一隅對抗全國啊。政府占據著道德輿論的高地,擁有合法的權力,有的是人,有的是錢。要知道,玄宗一朝,唐朝對外的戰爭就一直沒有消停過,在東南西北各個方向都有用兵。正是有了戰爭的曆練,所以玄宗時期才會名將輩出,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郭子儀、李光弼……哪一個不是百戰餘生,真刀真槍地幹出來的?將軍如此,士兵也不差,因為多年來他們一直在打仗。之所以會出現今天這樣的局麵,是因為安祿山突然舉兵內向,而帝國的主力都分散在遙遠的邊疆,倉促之下,不及回援。所以,小玉一直有個觀點,安祿山最大的籌碼其實並不是手中的軍隊,而是他突然發難的時間優勢。
安祿山本來應該充分地發揮和利用這個優勢,在攻下洛陽之後,不做任何停留,立刻集合叛軍主力攻下潼關,而後長驅直入關中,直搗長安。那時,帝國的各路邊軍尚未到達,安祿山可以說是穩操勝券。如果,他真得這麼做了,那麼安史之亂的最終結果恐怕就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樣子了。隻可惜,他在洛陽這麼一耽擱,帝國的各路援軍漸次趕到,政府手中有了兵,心中也就有了底氣;百姓們見朝廷聲威大震,也就更加堅定了與政府在一起的決心。安祿山此舉,恰恰把他最大的優勢給白白地丟掉了。
在這場叛亂中,雙方的最高統帥都犯過決策上的錯誤。洛陽稱帝,無疑是安祿山最大的敗筆。
對此,小玉深信不疑。
(二)
錯也好,對也罷,此時的安祿山鳥槍換炮,畢竟已是大燕帝國的開國之君了。
如願以償地坐上了皇帝寶座,安祿山才想起了正事兒。是啊,僅僅擁有河北和洛陽是不夠的,他想要的是整個大唐的萬裏河山。
安祿山不認識俾斯麥,但是他也知道土地和權力隻能依靠鐵血去獲得。
向全國進軍,這就是安祿山即將要做的事情。
在河北,顏氏兄弟率十七郡官吏“作亂”,給安祿山的後方狠狠地放了一把大火。尤其是那個“心口不一”的顏杲卿,他所在的常山郡正好在洛陽和範陽之間,對新生的大燕政權威脅最大,一定要堅決消滅之。這個事情可是件大事兒,一般的人老安信不過,也沒那個實力。於是,老安就把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交給了自己的好哥們兒史思明和愛將蔡希德。
其實,當下最重要的事情,還是打開潼關這道關口,大軍直指長安,把李三郎徹底趕下台。長安一旦丟失,對全國各地的官吏和百姓都是一個震懾。到了那個時候,大唐帝國的氣數也就盡了。剩下的事情,就是用三到五年的時間,掃蕩殘留的官軍了,不對,不能說是官軍,因為到那個時候,老安的部隊才是官軍,確切的說法應該是前朝餘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