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大唐第一男優雷海青(3 / 3)

醒來之後,玄宗對夢中的情形依然回味不已。他命令樂師按照自己記憶中的旋律譜寫了一首曲子,這首曲子就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霓裳羽衣曲》。但是,到了排練的時候,出現一個問題:樂隊當中缺少一名吹簫的樂師。

正當玄宗愁眉不展、急得抓耳撓腮的時候,有樂師告訴他,閩中莆田有一名精通韻律、能歌善舞的音樂神童雷海青。據傳聞,不管是什麼樣的曲譜,他隻要看過一遍,就能演奏。玄宗大喜,馬上派人南下,找到了雷海青,讓他速速入宮。這雷海青果然是有真才實學,到了宮中這麼一展示,技驚四座。最難能可貴的是,他為人也十分正直。玄宗很欣賞他,就任命他為掌管宮廷歌舞和梨園戲劇的教官。

安祿山攻入長安以後,將教坊梨園子弟和宮廷樂官三百餘人一股腦兒地送回洛陽,供自己享用。這其中,就有雷海青。

八月二十三日,安祿山在洛陽苑凝碧池設宴慶功,令雷海青等人奏樂助興。安祿山和他的大臣們一邊兒大口地吃肉,一邊兒大碗地喝酒,甭提多開心了。以邊令誠為代表的一幹降臣則趁此機會大拍安祿山的馬屁,把老安誇得跟朵花兒似的。

他們正在那兒happy呢,突然聽到樂聲漸漸地淩亂了起來,其中隱隱還有哭泣之聲。原來啊,很多樂師見此情形,不禁慨歎國破家亡,傷心之下,這曲調就亂了。

安祿山大怒,就讓左右查看,看樂師中誰的臉上有淚痕,拉出去砍了。傷懷歸傷懷,胳膊畢竟擰不過大腿,眾樂師趕緊偷偷地把眼淚擦掉。

偏偏在這個時候,有個人卻站了起來,索性放聲大哭。大家定睛這麼一瞧,正是雷海青。

安祿山勃然大怒,好啊,膽敢公然示威,馬上命令左右將雷海青推出斬首。雷海青破口大罵安祿山是亂臣賊子。說到激動的地方,他居然衝上前來,要和安祿山拚命。安祿山的侍衛們趕緊堵截。雷海青見難以接近安祿山,就將手中的琵琶奮力地扔向安祿山。安祿山用他的爪子一格,琵琶“砰”的一聲落地。雷海青很快就被砍成了一堆肉泥。

都說伶人忘恩負義,重利輕義,沒想到卻出了雷海青這麼一位義士。雖然他隻是一個伶人,但是他用自己的熱血和生命告訴了人們,有一種品質,叫做忠誠,有一種精神,叫做偉岸。

雷海青為國殉難的故事傳到了偽燕國一名給事中(官名)的耳朵當中。這名給事中就是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著稱於文壇的唐代大詩人王維王摩詰。

有人可能會驚呼,咦,王維怎麼會當了安祿山的鷹犬?

其實,王維也很無奈,一切都是因為他的點兒太背了。安祿山造反的時候,他就已經在長安了。叛軍攻陷潼關以後,玄宗背著群臣偷偷地跑了。等王維知道這件事兒的時候,已經過去好幾天了。他倒是想跟上去,可惜為時已晚,連同好友杜甫一起被人家給逮了個正著。安祿山為了籠絡人心,便擺出一副禮賢下士的姿態,邀請王杜二位名人到他的政府裏做官。

兩人當然都不肯答應了。杜甫這小子比較機靈,看情形不對,逮了個空子,便跑得無影無蹤了。王維心眼兒比較實,沒杜甫鬼點子多,想跑,但沒跑了,被安祿山軟禁在了洛陽的菩提寺中。但是,任安祿山軟硬兼施,死纏爛打,王維就是不肯出來做官。依著安祿山的小暴脾氣,王維早就死了成百上千回了。但是,他的名聲實在是太大了,殺了他,對安祿山奪取天下有百害而無一利。這一點,安祿山還是能考慮清楚的。但是,就這麼咽了這口惡氣,也不是他老安的風格啊。果然,安祿山硬給王維安了個給事中的頭銜,仍然把他囚禁在菩提寺。

王維聽說了雷海青的英雄事跡後,為他那種不畏強暴、堅持正義的精神所深深折服,揮筆寫下了著名的詩篇《菩提寺私成口號》:“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裏,凝碧池頭奏管弦。”

王維是文化名人,兼之這篇詩稿又是歌頌伶人的,所以就被樂師們配上樂,廣泛傳唱。就這麼一傳十,十傳百,居然就傳到了肅宗皇帝李亨的耳中。

安史之亂平定以後,戰時投降叛軍以及落入敵手的官員,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追究。王維也不能例外,按律當斬。好在肅宗居然記得他寫的這首詩,不但沒有追究他的責任,還把他招入了公務員隊伍的行列。這小子最後一直幹到了尚書右丞,說來還得感謝雷海青。

玄宗太上皇從四川避難歸來,獲悉了雷海青忠貞不屈的悲壯事跡,就頒旨追贈他為“唐忠烈樂官”、“天下梨園都總管”。肅宗又加封他為太常寺卿,受萬民祀拜。到了南宋時期,端宗皇帝又為雷海青塑了金身,賜名“田公元帥”,享受四時香火供祭。直至今日,雷海青的英雄事跡仍然在福建一帶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