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靈武旭日背後的危機(2 / 3)

玄宗很配合,下了三道命令:

第一道,從今往後,凡是以他的名義發布的詔敕一律改稱誥(隻用皇帝才能發布詔敕);

第二道,所有臣僚在寫給他的奏章當中,都不準稱呼他為陛下或者皇上,隻能稱呼太上皇;

第三道,任命韋見素、房琯、崔渙三人為禪位奉詔使,即日赴靈武,宣敕傳位,並且奉上傳國玉璽;

如此看來,玄宗是硬生生地把這口惡氣咽進了肚子裏。但是,他能容忍李亨,並不代表所有人都能容忍李亨。

就在前不久,玄宗也下了一道詔書(那時他還不知道李亨稱帝的事情),任命皇太子李亨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領朔方、河北、河東、平盧節度使,統率兵馬,規複二京;任命盛王李琦為廣陵大都督,領江南東道、淮南、河南節度使;任命豐王李珙為武威大都督,領河西、隴右、安西北庭等處節度使。盛王李琦和豐王李珙其實隻是掛個虛名,人還是呆在四川,隻是遙領大都督一職而已。但是,還有一個人,卻獲得了實職,這個人就是李亨的弟弟——永王李璘。玄宗任命李璘為山南東道、嶺南、黔中、江南西道節度使。

此時,李璘已經走馬上任。這個李璘是玄宗的第十六個兒子。從這一點兒就可以看出,他要比肅宗李亨小好多。事實上也確實是如此,李璘很小的時候,他的母親郭順儀就死了。李亨可憐他年幼喪母,便把他收養在身邊,晚上睡覺都摟著這個小弟弟。他和李亨名為兄弟,實有父子之情。李璘長得很醜,視物不正,但是聰敏好學,頗有才幹,很受玄宗的喜愛。

他聽說李亨登基稱帝的消息之後,便心懷不滿。理由很簡單,他也想做皇帝,李亨現在把皇位占了去,他當然不樂意了。什麼養育之恩啊,全都丟到爪哇國去了。到了任所之後,李璘便招兵買馬,準備在適當的時候,狠狠地擺他三哥一刀。所以說,權力確實可以使人變態。

不管是陰謀也好,陽謀也罷,反正一個嶄新的大唐朝廷建立起來了。天下人都對這個新的朝廷抱有了很大的期望。倒不是因為這個新的朝廷有多麼好多麼強,而是因為它是新的,區別於玄宗那個舊的朝廷的新朝廷。人們對那個舊的朝廷已經徹底地失望了,而新的朝廷便意味著一種新的可能、新的希望。

有希望存在的地方,夢想便不會凋零。

各地軍吏聽說肅宗在靈武登基,倍感振奮。河西節度副使李嗣業和安西行軍司馬李棲筠(jūn),陸續發兵,馳往靈武護駕。平原太守顏真卿也派使者抄小路到達靈武。郭子儀接到肅宗的詔令後,也正在趕來的途中。肅宗的良師益友——李泌也正在途中。

人才在彙集,希望在積聚,曙光已經出現在了地平線上……

(二)

李亨在靈武登基稱帝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洛陽。

安祿山聞訊,當時就驚出了一身冷汗。唐廷的這次權力交接,完全可以用一句歌詞兒來概括,“它來得那麼快,來得那麼直接”。老安思想上根本就沒有一點兒準備。李亨這個人他還是比較理解的,表麵上不吭不哈像個棒槌,實際上非常有心計。他的上台可不是什麼好消息。聽說這廝傳檄天下,廣招英才,人氣迅速飆升。靈武儼然已是大唐帝國新的政治中心了。這可正是“棄城去者,老爸三郎才滾蛋;亂我心者,兒子李亨又添亂”。

安祿山不是蠢蛋,他手下也不是沒有能人。偽燕君臣對來自靈武的威脅有著清醒而正確的認識。必須迅速采取行動,將這個新生政權扼殺在搖籃之中,否則後果不堪設想,這是偽燕君臣的一致看法。

安祿山采納嚴莊的計謀,決計先發製人,送給李亨四顆山藥蛋兒,四顆燙手的山藥蛋兒。

第一顆是同羅、仆骨二部的五萬聯軍。第二顆是大將阿史那從禮統率的河曲九府(即河曲九蕃胡,“東部鮮卑宇文之別種也,代居鬆、漠之間。天寶末歸國,隸範陽節度安祿山,後事史思明。”)及六胡州人馬,共計五萬。第三顆是驍將蔡希德的三萬人馬。第四顆是長安守將孫孝哲的十萬精兵。同羅、仆骨二部負責從北方南下直撲靈武。阿史那從禮的任務則是取道河曲渡河,配合二部展開進攻。蔡希德則由河東西進,東向包抄靈武。孫孝哲所部伺機北上,南向攻擊靈武。四路大軍,二十三萬人馬,三麵進擊,果然很火辣。

肅宗剛剛當上皇帝沒幾天,屁股底下的龍椅還沒捂熱乎呢,就收到了安祿山的“特別問候”,這四顆山藥蛋兒著實把他燙了個夠嗆。慌張是必然的了,但是肅宗還沒有到不知所措的地步。因為,他日思夜想的良師兼益友李泌已經來到了靈武。

李泌,表字長源,祖籍遼東襄平。他的六代祖李何弼曾經是西魏的太保兼八柱國司徒,老爹李承休則是玄宗朝京兆吳房縣的縣令。

這是一個神童級別的人物,幼時便以聰明伶俐聞名於天下。李泌七歲的時候,玄宗召他入宮覲見,想要看看他是不是像傳言所說的那麼聰明。主考官是燕國公張說。張說出了一個比較厚重的題目——方圓之道。他指著棋盤說:“方若棋局,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老張頭話音還沒落,一旁的小屁兒李泌脫口而出:“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張說當時就被雷得服服帖帖,連聲祝賀玄宗得了一個少年英才。玄宗十分高興,不僅重賞了李泌,還對他的家人千叮嚀萬囑咐,這個孩子將來必成大器,你們要好好地撫養他。

因為有了這樣的機緣,長大後的李泌沒有經過科舉的道路,便直接當上了翰林。玄宗讓他供奉東宮,也就是在太子手底下幹活兒。李泌與李亨年紀相仿,但是他的才學、氣度和性格深深地折服了李亨,二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當時,宰相楊國忠處心積慮想要扳倒太子,見名士李泌居然站在太子一邊,擔心太子的實力增強,便找了個借口,將李泌貶斥到外地去了。李泌十分有性格,索性辭官歸隱了。李亨在靈武登基稱帝之後,深感身邊人才匱乏,第一個就想起了自己的好友李泌,便派專使去延請李泌。李泌聽說好哥們兒相招,二話沒說,日夜兼程趕到了靈武。

李泌初來乍到,別人不知道他有幾斤幾兩,但是肅宗卻是再清楚也不過了。剛一見麵,肅宗就迫不及待地要任命他為宰相。仔細想想,這個舉動簡直就是既大膽又大方,壯觀死人了。大家想想,由平民布衣直接提拔為當朝宰相,這是個什麼樣的概念?這要是擱在今天,那就相當於由老百姓直接提拔為國務院總理啊!在小玉的記憶當中,這種一步登天式的提拔,在我國曆史上隻出現過一次,那就是周文王提拔重用渭水魚翁薑子牙的典故。

周文王要提拔薑子牙,薑子牙接受了;肅宗要提拔李泌,李泌卻拒絕了,沒有一絲兒的猶豫。因為,當官發財、封妻蔭子從來都不是他的理想。隱士有兩種,一種是真隱,專心修身,身在世外,心也在世外;一種是假隱,以隱博名,身在世外,心卻在世中。薑子牙、諸葛亮等人都是假隱,他們之所以歸隱,其實是為了等待一個合適的機會,屆時再一展身手,名利雙收,而李泌的理想卻是做一名真正的隱士。但時值國家興亡之際,匹夫尚且有責,何況是像他這樣有能力貢獻更大力量的人呢?所以,李泌才會破例出山,前來幫助肅宗。

李泌講了兩條理由:第一,我和你關係好,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兒,你突然將我從一個布衣百姓提拔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別人會說你任人唯親,對你的威信有損;第二,韋見素、房琯這些人都是重臣元老,苦熬了多年方才有今天的成就,假如你提拔了我,他們內心肯定不服,這就會影響內部團結。

肅宗見李泌如此堅決,也不好強求,但還是有所不甘。先生以布衣的身份輔佐我,這樣很不方麵,好歹得有個官職啊。李泌實在拗不過,才勉強接受了元帥府長史一職。不求名,不求利,一心為國為民,這樣的人自人類誕生以來都找不出幾個。肅宗因此而更加地尊重李泌,軍國事務都要征求他的意見,對李泌言聽計從。

肅宗越是高調地尊重李泌,李泌越是低調地賣力工作。隻要有軍情要事傳至元帥府,不管是什麼時間,李泌絕對是隨到隨閱,毫不拖遝,勁頭兒比“一飯三吐哺,一沐三握發”的周公都要高。如果是需要肅宗決斷的急報,即便是三更半夜,他都要隔著宮門將急報呈入,讓肅宗迅速處理。正是因為李泌的存在,靈武政權的軍令政令才出奇的暢通,行政效率那叫一個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