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經營,不一定隻是對流量收費一種形式;搶占入口,以應用收費,也是一種模式。何況每年的校園市場的進場費、占地費、營銷費、促銷費,又何以千萬計。不如實實在在地,為信息溝通,為莘莘學子的成長做些事情吧。
(2)建立WLAN相關業務平台獲得收益
MM的應用程序不是所有應用商場中最具優勢的,但筆者每回使用MM還是心情很愉悅的。因為通過MM手機客戶端下載軟件免流量費用。
流量沒收錢,怎麼有收益呢?沒關係,先把流量做起來,先搶占了移動互聯網的人口,自然可以變現。
我們要做的是建立WLAN網絡相關的業務平台。包月後的校園市場內擴展更多適合學生,適合高帶寬、高速率網絡的業務。比如教育、“聽書”、“高清視頻”、“3D手機遊戲”。實現後向收費模式。
(3)無縫、高體驗的WLAN體驗
作為熱點覆蓋而非廣覆蓋網絡,高校是WLAN優先加強重點覆蓋的區域。第一要集中精力,對校園主要區域(圖書館十宿舍十教室十食堂十操場)無縫全覆蓋。第二要實現WLAN功能的默認開通,盡快普及PEAP/SIM無感知自動認證。在沒有太多終端支撐的時候,現階段推廣隨e行客戶端無感知自動認證。
總之,要讓大家感覺不到WLAN。這也就是四網協調的戰略的核心所在——滿足客戶在不同場景下的話音和流量業務需求,為客戶提供最佳的業務使用體驗。
(4)與友商、其他有資源的用戶分享WLAN熱點
我們知道,有Internet寬帶的用戶,安裝路由器,就成為FON-個熱點,這也會成為一個覆蓋相當可觀的WLAN無線網絡。在校園裏,動員老師、校方分享熱點資源,當然也要給予激勵和分紅。
還有友商的熱點,尋求共享不知道是否會成為一個行業良性競爭的好開始。
(5)校園終端選型要首選高性能、匹配業務能力的配置
前一段校園終端選型時,做了校園客戶的外呼調查,有些數據出乎筆者的意料。比如在手機價位選擇上,希望用1000元以上手機的學生占到了九成,其中想使用2000以上手機達到36%。手機配置上,學生開始需要主流配置了,73.7%的學生要求3.5英寸以上屏幕,75.6%的學生要求1GHz以上CPU,61.8%的學生要求4GB的內存。這或者也是小米等互聯網企業製造的手機在校園市場大受歡迎的原因。
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要求進入校園的終端全部具備WLAN功能,全部內置隨e行客戶端;TD智能機銷售占比至少在六成。還可以準備一批特別的終端,創造2G、3G非智能機人群的客戶換機周期,通過營銷捆綁、積分回饋等手段,推動客戶向TD網絡遷移。
移動互聯網混戰時代,運營商每一片市場的征戰,都不會是所向披靡的。即使手握利器,也還需要尋求好的切入點。校園市場,需要一體化地將“終端十資費十業務”在合適的渠道呈現給合適的客戶,尊重互聯網的規則,創新平台收費模式,搶攻校園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