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李氏政府,腐敗的溫床(3 / 3)

韓國的官僚機構的腐敗是從1946年春日本人撤走後便立即開始的。此時,美國的經濟援助一批批運來,新的官員和有關工作人員由於掌握了分配藥品、布匹、糧食、化肥等援助物資的權力,也得到了貪汙、受賄的“本錢”;朝鮮戰爭後拍賣日本人留下的工廠,又為官員的貪汙、受賄提供了新的“本錢”。這一拍賣過程實際上是利用政治權力撈取私人財富的過程。不賄賂政府官員、同政治領導人沒有私情,想買到工廠是不可能的。公開招標常是欺騙。1947年到1958年,共拍賣企業2029個,價值224.5426億韓元;不動產259369項,價值217.5961億韓元;其他2106項,價值1.6124億韓元。1956年實現銀行私有化,1958年拍賣全部結束,實際上在1953年大部分企業都被倉促地賣掉了。出售價格隻相當於評估價格的50%——65%,更便宜的隻相當於估價的38%。這次企業拍賣,使韓國成為一個私營主體的社會,對它以後大企業興起並形成財閥發展模式有重要影響。但另一方麵,草率的拍賣過程加重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商勾結之風,造成新的發展障礙。

分配美國經濟援助的權力,是官員私徇的又一巨大本錢。盡管美國有專門的機構來監督美援的使用,但是,這種來自外部的監督難以杜絕腐敗的滋長。它已經是政治權力同企業集團之間關係的潤滑劑。1956年以後,這些東西的分配權集中在自由黨手裏。自由黨和中央政府的官僚形成一個錯綜複雜的腐敗之網。好的運氣和機會從生產領域轉移到投機和外彙領域。因為外彙比率被通貨膨脹不斷地超過,官方規定的美元兌韓元的比價,比市場價格便宜三倍。出售外彙和出售進口權利,成了政府的一大企業。僅此一項,便使一部分官員大發橫財。企業要獲得官價外彙、進口設備、原料或政府的低息貸款,隻有通過賄賂政府。政府官員明著有提存、回扣,暗中還有巨額賄賂。在這次長達十幾年的通貨膨脹中,許多富人和中產階級變為貧民,卻產生了一個新的上層階級:主要由政府高級官員和職員組成,以及同政治權力有牽連而獲得好處的企業主。1959年8月到1960年3月,財務部和韓國重建銀行給55個重要的公司企業提供174億韓元的貸款,李承晚的自由黨總部居然為了競選而從中提取“政治基金”62.9億元,占36%。其中24.5億元作為選舉基金,38.2億元是非法所得。這種例子在50年代的韓國並不新鮮。在李承晚的體製下,企業成了“政治家們的采邑。”軍隊也被李承晚和自由黨利用。韓國有60萬人的軍隊,美國給他的“軍事援助”數額也很大。所以軍隊就有兩個用途:一是提供“選票”,二是提供“政治基金”。

李承晚時期的官僚們“成為肆無忌憚的剝削者。沒有理想也沒有道德顧忌的約束,他們的行為是享樂主義的,他們的綱領是高消費取向的。”從私人關係和感情出發任免官員,使官員無羞恥地賄賂上級,而上級官員也無羞恥地向下索賄。治安、司法、銀行、稅收等方麵的法律製度和規定統統為腐敗所侵蝕。稅收很少按時間和規定來收繳,隨意的勒索是各級政府部門的家常便飯。中小企業很難生存,大大小小的官員都來敲詐勒索。在街區和農村,警察及地方官隨意敲詐、剝削百姓。

總之,李承晚為了維護個人的獨裁扼殺了在美國顧問、專家影響下出現的行政管理日趨理性化、科學化的勢頭,使國家機構走向全麵腐敗。舊李朝的一切腐敗現象如裙帶關係、任人唯親、捧上壓下、滿口政治道德口號而工作無能,等等,都可以在李承晚各級官僚機構中找到。腐敗成了李承晚政權的支柱。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