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選議員,進入高層(1 / 1)

1980年9月全鬥煥上台之後,他憑借鐵腕穩定了政權。金大中等政治反對派被投入監獄;政變上台的軍人們揺身一變,成了政府要員。軍人專製政治一時穩定了韓國局勢。但他們發誓發展經濟,追日趕美,到80年代末,一個崛起的韓國站在了世界的麵前……

經濟發展了再搞軍人獨裁,市場越來越小。學生遊行、自焚事件不斷發生。人民民主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在這種情況下,全鬥煥不得不適應時局,逐步向民主過渡。他交權首先想到的就是從前的政變協助者盧泰愚。

盧泰愚接任全鬥煥的執政黨總裁之後,在政治舞台上,以一位庶民及民主形象出現在政壇上。他大膽修改憲法,實行總統直選,並釋放金大中等大批政治犯,發表震驚國內外的6·29民主宣言。這一切舉動,贏得了舉世好評。

在開展韓國民主化道路上,盧泰愚是有功的。他被列為《時代》的封麵人物。

西方人常說,“政治是肮髒的”。盧泰愚在當軍人的時候,信誓旦旦,要鏟除腐敗,他號召“三禁”、“三忌”:禁酒、禁女人、禁煙;忌偷盜、忌欺騙、忌撒謊。

但是在競選總統路上,有錢能使鬼推磨,他也落入了黑金政治的陷阱。

盧也受賄,欺騙,撒謊,直到去年他的政治資金醜聞曝光。

他身敗名裂。人們或許隻記得這位大總統受賄醜聞,而將他此前重建民主的功勞拋之九霄雲外。

1985年初的漢城仍是冷雲密布,春寒料峭。但是議員選舉卻在熱烈而緊張的氣氛中進行。退役後步入政壇的盧泰愚回避了大丘故鄉競爭。他覺得一個政治家隻能以自己的政策、政績來獲得民眾信任,絕不應該把煽動地域情感當作競爭的手段,私其鄉裏,拉幫結派,隻會誤國禍民,這早已為曆史所證明。鑒於此,他決定就在居住地延禧洞後屬的西大門區出馬競選。後來由於民正黨黨內的要求,他放棄自己的想法,成為一名全國區議員。

2月13日,舉國矚目的國會選舉揭曉。276個議席中,執政的民正黨獲148席,占53.6%;新民黨獲67席,占24%,成為第一大在野黨。此外,民韓黨獲35席,占13%;國民黨獲20席,占7%。大選結果使朝野震動,在野黨的得票率(包括漢城在內的大城市中的得票率)明顯上升,在廣大農村雖然民正黨也獲得勝利,但所占議席比例僅僅過半數。這表明作為執政黨的民正黨的地位正在下降。這是民正黨自1981年建黨以來所麵臨的最嚴峻的考驗。

盧泰愚在這次大選中當選為民正黨議員,並以此為發端,開始進入政治核心圈。為了扭轉大選後的不利局麵,2月18日,總統全鬥煥改組內閣,更換了23名內閣成員中的13名,原國家安全企劃部部長盧信永擔任總理。2月13日,作為黨魁,全鬥煥對民正黨的主要領導進行換血。盧泰愚榮任民正黨代表委員,總裁秘書長由李榮一出任。這樣重振執政黨的重擔便落在盧泰愚的肩上。

盧泰愚雖然在政界的閱曆並不深,但他卻給國民樹立了一個新型政治人物的形象。初入政界就成功地爭到了漢城奧運會舉辦權,以民間外交家身份活躍在國際舞台上,圓滿出訪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十幾個歐非國家,韓國孤立的外交局麵為之一變。

盧泰愚上任伊始,就對民正黨內部進行徹底整頓。他認為政黨的本質和職能就在於明確地接受國民的意願。隻有獲得大眾的信任和支持,才能確保執政黨的地位,隻靠黨的組織搞政治的時代已經過去。這是他所謂的均衡政治基點。他下令撤下掛在民正黨中央大廳正麵的標語“主宰新時代的民主正義黨”,換成“為國民服務的民主正義黨”。此外,他還特意加上一條新的口號“與國民同甘共苦”。在他看來,一個政黨想成為主宰新時代的主角,就要靠它的體製的完善和黨內民主的健全,更要靠獲得國民的支持。否則,繼續執政是不太可能的事,因此他呼籲全黨警覺,實行脫胎換骨的變革,才能給國民留下謙虛而又親切的印象。

盧泰愚試圖同在野黨改善關係的想法由來已久,早在1982年,尚在監獄中的著名反對黨領袖金大中因病需赴美治療,正是盧泰愚給了他至關重要的幫助。盡管當時許多當權者起而反對,但盧泰愚認為,從人道主義這個角度出發,如果在國內治療有困難,可以也應該到美國去接受醫護治療。

盧泰愚平時比較忌諱“政敵”一詞。在他看來,所謂敵人主要是指威脅自己國體和生存權的人,而“政敵”的提法對於自己國家從政的人們來講並不適用,把在野黨人士視作敵人,更容易給人一種古板、生硬、心胸狹窄的感覺。在野黨不是敵人而是善意的競爭者。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