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雇用員工法則(3 / 3)

其二,猶太巨富得利斯·羅芬夫同樣是遵循超越常規的用人之道,使得他成為以色列的巨商。他信奉惟才是用,尤其是對科技和管理人員進行考核使用,擇優分配,用他們的實際才能進行競爭,而不是僅僅重視學曆。

20世紀70年代,得利斯曾寫過一部書,書名叫做《惟才是用》。這本書第一版就暢銷30萬冊。在書中,得利斯提出了三個反駁以色列當時流行的“名牌顯能力,文憑是人才”的觀點:

(1)人才水平等於職位高底

一個管理層人員,如果他不能帶動員工,團結友愛,積極進取,業績蒸蒸日上,他就配不上這個職務,他就不屬於人才;一個基層的員工,如果他能在本職工作上幹得非常出色,業績高高在上,他就屬於人才。

(2)人才不是輝煌的過去,而是可預期的未來

一個人過去做得出色的,並不意味著他將來就一定可以做得好。盡管一個人過去的輝煌可以用來作為一個參考的標準,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看他在將來的工作中是否會為公司做出更大的貢獻,這種預期是否很可靠。

(3)人才是最適合其崗位的人

人才不是舉止優雅,風度翩翩;人才不是口若懸河,誇誇其談;人才不是強壯威武,高大英俊;人才也不是嬌小溫柔,美麗動人。那麼,人才是什麼?人才是最適合於本公司工作的人。一個人再聰明能幹,如果他不能適應本公司的氛圍,不能安心於本公司的工作,對於本公司而言,他就不是人才。

一個人,隻要他精於某一行業,即便這一行很不引人注意,但是因為他能將這一工作做得非常完美,工作效率非常地高,公司再想找一個其他的人來頂替他都很難,那麼,他就是一個傑出的人才,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得利斯在書中還寫道,他寧願將本公司的所有人事檔案統統燒毀,以杜絕公司因學曆問題而產生的任何歧視。得利斯是這樣說的,也真的這樣做了。他的魄力和獨到的見解在以色列引起了極大地轟動,他也因此而博得了勇於打破傳統框框的讚譽。

正是秉著“用人不唯學曆”的觀點,公司起用了一批具有務實、好學又忠誠於企業的好員工,為公司在世界上的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

知人善任 為己所用

看看書就能夠知道,現代市場競爭實質上就是人才的競爭。企業的活力,從根本上講,不在於其組織機構如何科學,而在於以人為本的觀念對全體員工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在於調兵遣將,合理地支配員工進行工作。這是企業生存的內在動力。說到底,人是一切事物中最活躍的因素,有了人類才會有社會,才能促使這社會的發展。有了社會才會給人才發揮能力的空間,知人善任,為己所用,是領導者所應有的職責,如此,人才在適合自己的職位上工作,公司就會順利地發展,社會就會得到進步。

適時適度地在本公司內部中選拔人才,提升一些有能力的人,不僅有利於本部門、本公司的發展,還可以利用這些被提升的下屬,借以了解他的下屬的思想狀況,並據此做好下屬的工作,解決好下屬的思想包袱,這樣能夠更好的促進員工們的積極向上,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另外,你所提升、選拔的下屬,多少會對你有些感激,至少對你有信任感。當你的領導工作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會主動伸出手幫助你渡過難關。當你的工作萬事俱備,隻欠東風的時候,他們往往也會助你一臂之力,起到模範的作用。

被提升的下屬往往比你更容易接近其他下屬,而且他們之間的關係通常也比較密切。所以當你的某項正確決定不為人理解而難以貫徹實施時,被提升的下屬一帶頭,大家也許就跟著一起幹了,被提升的下屬如果和大家解釋你所作出的決定的道理,大家可能會馬上明白理解。在這時,被提升的下屬無疑已成為你的得力助手。

以知人善任而為世人所稱頌的人很多。如,史威特先生,他所創辦的汽車製造公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識才、用才的結果。

史威特的汽車製造公司創辦初期,在裝好機器將要開工的時候,史威特采納建議,打破當時舊的製造工廠的工頭製度,羅納大學結業生擔任車間技術員,又派人同全國各大學聯係,先後聘請了十幾名學生。這些學生初進工廠時每月工資45美元,但勤奮學習技術,不久都成為熟練的技術骨幹。後來這種做法成了慣例。被工廠選中,先後來廠的人數已有數十人。這支隊伍是史威特的汽車製造公司的基礎,對於以色列的汽車製造業貢獻極大。

汽車製造公司的成功,根本上在於史威特選中了在國外留學的林德,他後來成了史威特汽車製造公司的支柱。史威特盛情相邀,林德對他的誠意所感動,在他回國後,他就擔任了汽車製造公司的總技術師。

當時國際汽車製造業中,以色列的技術不是很先進,設備不配套,史威特的工廠建成後試車,毛病百出,五六年未能成功,使企業瀕臨倒閉的邊緣。別的製造公司幸災樂禍,史威特的汽車製造公司的股東會也議論紛紛,要求轉請外國技術師來代替,惟有史威特仍對林德抱有信心,他了解林德的能力,力排眾議堅持讓林德繼續搞下去,再三叮囑不要讓林德等技術人員得知企業資金的困難,以免分心。經過5年的努力,史威特汽車製造公司終於生產出的汽車成為國家名牌,成為以色列近代汽車製造史上的一件大事。

後來,史威特又多方支持林德繼續研究,終於使他在2003年搞成了國際製造汽車工藝,其水平趕上了世界水平。盡管史威特先生自己也出了很多力,卻把這一成功全部歸功於林德。這種愛惜人才、知人善任的做法,獲得了廣泛的讚譽。

經過史威特對他的汽車製造公司選拔人才時的一番折騰,終於,在眾多人才中,選擇了合適的人選。他認為,選人才如沙裏淘金一樣,淘出了金就要視它為寶,才能夠成就人才,為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