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節 利益一切有情眾生(2 / 2)

接著可以這樣觀修:當我們呼吸時,將吐出來的氣觀想成自己所有一切的快樂、財富、健康、善根、得來不易的暇滿人身等等一切福報與功德,像脫下衣服讓別人穿一樣,完全送給眾生;吸氣時,觀想眾生所有的災難、病痛、煩惱等業力,完全吸入到自己身上。以這樣的方式,不停地循環觀想。有時,如果自己真的產生了煩惱或病苦,就可以想一想三界、六道裏有多少眾生所受到的苦,可能和自己目前心靈上的煩惱一樣難以承受,或是與自己現在身體上的病苦一樣疼痛難忍,他們可憐無助,希望他們的痛苦能轉移到我身上,讓我承受,他們因而能脫離痛苦,得到平安、快樂以及福報。這就是自他交換法,它是進入大乘佛教的心要法門;這種想法能在心中產生一次,很多劫的罪業自然而然當下就淨除了。

以前釋迦牟尼佛還是凡夫俗子時,墮落到地獄受苦,他和同伴嘎馬若巴被當成牛馬般地拉車。兩人拉著一輛非常大的拖車,可力氣不夠,拖不動車子,地獄的獄卒便用熾熱的兵器捶打他們,非常痛苦。他就想:“反正兩個人拖也到不了目的地,如果這樣,何必讓同伴也一樣受苦,就讓他的痛苦加在我身上吧!如此一來,同伴就可以得到解脫,不必再受獄卒的捶打。”所以他就對獄卒說:“你可不可以將套在他脖子上的繩子套在我的脖子上,我來替他拉,兩人的分量我一起拉?”地獄的獄卒一聽他這樣講,生氣地回答:“哪有自己造業留給他人承受?天下隻有各自造業各自承受,誰說你可以替別人受這個業報?”於是拿著鐵槌就往當時還是凡夫身的佛陀頭上敲打下去,佛陀旋即死亡,意識即刻投胎到三十三天界。這樣的福報來自哪裏呢?因為當時他對同伴受的苦生起慈悲——他的痛苦由我承擔,我來幫他拖好了——這樣一個簡單的自他交換心態,讓他在被獄卒打死後馬上投胎到三十三天界,否則地獄的眾生是被打多少次都不會死的。六道裏隻有兩個地方的眾生想早一點死卻死不了,那就是地獄道和餓鬼道的眾生。這是佛陀第一次發現利益他人就是在利益自己,作自他交換法,很快讓自己成就。

第三種是“他比自重”法,這就需要更大的發心。無論我在輪回中或墮入地獄,遇到痛苦或生病,麵臨損失或失敗,遭遇任何違緣我都可以忍受,同時希望所有眾生的痛苦都成熟在我身上,我所有的安樂和福報都完全成熟在他們身上。剛剛是自己和眾生交換,現在則是完全不考慮自己,隻為眾生著想,甚至可以犧牲自己所有的利益、快樂、財富、勢力,願意赴湯蹈火,乃至犧牲自己的生命都在所不惜的心態,就是“他比自重”。

釋迦牟尼佛的前世曾轉身為蓮花國王。有一次,國內出現了一種傳染性的疾病,很多人因此失去性命,而醫生找不到可以醫治的藥方。最後,有個醫生告訴國王,隻有一種叫若合達魚的魚肉才能使百姓從傳染病中得到解脫,可這種魚已經絕跡了。國王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難過。因此,在一個初八的早上,他沐浴之後穿上一件幹淨的衣服,接受齋戒般地受戒,供養十方諸佛菩薩後,祈禱並發願:“希望我死後能馬上投胎為已經絕種的若合達魚。”這樣發願之後,他便到皇宮頂處往河中縱身一跳。跳下去後,國王馬上變成若合達魚。這條魚來到岸邊,開口以人類的語言對人們說:“我是你們的國王,你們趕快來食用魚肉。”當大家切魚肉時,切完左邊切右邊,切右邊時,左邊長出肉來,切左邊時,右邊長出肉來,切完一麵就翻過來切另一麵,就這樣治愈了很多人。

西藏古代有個智慧光國王,雖然他被關在牢獄,卻囑咐他人不可以用黃金贖換他的生命,要將黃金用來迎請印度高僧阿底峽尊者入藏弘揚佛法,最後他為了佛法而犧牲了生命。他的想法是眾生因佛法而得度,失去自己一條生命不算什麼,眾生的利益才重要。這就是完全的“他比自重”。在佛的本生傳記中有很多這樣的故事。

“自他平等”、“自他交換”、“他比自重”,都是非常殊勝的,但要在我們心中真正生起,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所以需要一次又一次地練習。我們先用觀想的方式,慢慢地做,先從自己做得到的地方開始。比如開車遇到搶路時,我們將車停一停,讓對方先通過,也是“讓他比我們更重要”的“他比自重”的修法。類似這種方式,讓小小的善行一點一滴累積下來,漸漸地就可以變成像上述那種大菩薩行。有了為眾生可以放下一切自私的想法,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妙臂請問經》中提到:“在自己心中產生願菩提心時,不管在睡覺中或放逸時,福德仍然會綿延不斷地產生,而且廣大無邊到遍滿整個虛空。”更何況是在行菩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