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培養意誌力,掌控生活(2)(2 / 2)

耐心就是心平氣和,不急躁,不功利;細致需要我們從小做起,關注細節,不貪功,不冒進。要懂得忍耐,相信時間的力量。是好的,時間一定會證明它的好,不是好的,也會在時間的打磨下,慢慢褪去它偽裝的外表來。有耐心是自信的表現,相信自己,會成為蚌不斷流淚打磨出來的珍珠。

(第三節)還年輕,吃點苦怕什麼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如果你提起有關吃苦的事,可能有很多人都會這樣回答:“現在都什麼年代了?我們的生活條件這麼好,哪兒來的苦可吃?而且為什麼還要吃苦呢?”

是啊,到底什麼才是吃苦呢?難道吃苦僅僅就是沒吃、少穿、受累、貧窮、疾病、居無定所嗎?當然不是,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苦是無處不在,有身體勞累之苦、工作辛勞之苦、環境惡劣之苦、氣候難耐之苦、離鄉背井之苦、寂寞孤獨之苦、上當受騙之苦、失敗挫折之苦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們一一去克服,去戰勝。

有目的的吃苦

社會經濟發展到今天,物質條件越來越好,為什麼還要吃苦呢?常人甘願吃苦,一定是為了某種利益,比如說吃苦瓜,是為了去火;良藥苦口,是為了治病。所以,談吃苦,就一定要帶著目的來談,吃苦是達成某種目的的手段。

苦有物質上的,也有精神上的。現代人有現代人經曆的苦難,可能表現形式更趨於精神層麵了。吃苦是一個經曆,盡管它並不美好,但吃過苦的經曆有益處,也值得回憶。經曆過苦難,人的承受能力就得到了鍛煉,而這種承受能力是寶貴的,會使人的心理更強大、更堅毅,而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最終的成敗。

吃苦,如果不是我們主動的行為,被動的吃苦是很難堅持的。吃苦應該成為我們磨練自己的一種方式,不貪圖安逸,不奢求享樂,有危機感,不忘本;吃苦是對我們自己人生的耕耘和修剪,就像種莊稼要耕地除草一樣,就像樹木要修剪枝葉一樣,為了能夠有更多收獲,為了長成棟梁,就要經受一些痛苦和磨難;吃苦是幸福的源泉,一次次的苦終將孕育出最後的甜。炎炎夏日卻是農民一年中最忙碌辛苦季節,他們割麥插秧,異常辛苦,可是,這卻是他們一年中最重要的時節,因為這個時候的勞作關乎他們一年的收獲,到夕陽西下回家時,盡管他們全身疲憊,他們的內心卻是異常輕鬆的,因為,為了收獲,他們已經盡力去做了農人應該做到的事情。當吃苦成為我們的一種主動追求,那麼,每一點苦,都會成為我們在自己人生土地上種下的成功和幸福的種子。

懶惰是人的天性,我們總是想尋求一種最舒服、最自在的生活,有意識地躲避生活可能給我們帶來的苦。還有多少人可以真正理解什麼是吃苦?為什麼現在還要吃苦呢?

據說,曾經有記者問李嘉誠的成功秘訣。李嘉誠講了這樣一個小故事:在一次演講會上,有人問當時已經69歲高齡的日本“推銷之神”原一平:“請問你推銷的秘訣是什麼?”

原一平當場脫掉鞋襪,將提問者請上講台,說:“請你摸摸我的腳板。”

提問者摸了摸,十分驚訝地說:“您腳底的老繭好厚呀!”

原一平說:“因為我走的路比別人多,跑得比別人勤。這就是秘訣!”

李嘉誠講完故事後,微笑著說:“我沒有資格讓你來摸我的腳板,但我可以告訴你,我腳底的老繭也很厚。”

孟子認為,吃苦是一個人成長成才的基礎,是培養人意誌力最有效的手段。所以他才說了那句流傳久遠的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